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古都西安,有

陕西日报 2017-06-22 07:32 大字

汉城湖鸟瞰。

护城河新景。

灞渭桥车游湿地。

西安,被山水厚爱,东浐灞、北泾渭、西沣涝、南潏滈,“荡荡乎八川分流”。

长安与水,唐中宗李显作诗“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西安与水,陕西现代诗人吟唱“送你一个长安,秦岭昂首泾渭波澜,灞柳长歌曲江情缘,掬一城山水绿了人间”。

西安市既有“八水绕长安”的历史延续,也有西北内陆严重缺水城市的现实挑战。西安市可用水资源的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少,也取决于盛水“盆”的大小,而这个“盆”就是水生态。在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当前,西安市如何实现人、水、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2013年7月,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西安市立足区域水资源实际,尊重顺应自然,坚持创新,走出了西北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特色之路。

1 生态之城 “八水绕长安”的人水和谐

这几年,西安人都有一个发现:城市周边的鸟越来越多了。事实上,随着城市里湖池湿地的增多,西安的鸟类已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很多候鸟还选择在西安过冬。

前些年,西安市的浐、灞河边挖沙现象严重、垃圾成片,如今,西安的鸟友们最喜欢到浐灞生态区拍摄鸟类。经过近几年的生态恢复,这里不但还清水于西安,还再造了一个湿地和公园密布的生态新城,诞生了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期间,仪祉湖、堰头湖、浐灞湿地、沣河湿地等湖池湿地的修复建设为西安新增了1.2万亩生态水面面积和2.76万亩湿地面积。水生态区已成为西安市民居住、休闲、健身的新向往和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增长极。

善治秦者必先治水。围绕中央提出的系统治水方略,陕西省提出“柔性治水”。相对于“刚”,“柔性治水”更注重综合、整体、协同。而西安市实施的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正是“柔性治水”的生动实践。

去年12月和今年5月,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中的萯阳湖和天桥湖1号湖正式蓄水。作为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的重点工程,渼陂湖工程突出水系恢复、文化修复、生态修复和城乡统筹,建成后将形成4180亩生态水面,约4500亩公共绿地,有效改善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和西安周边小气候。

西安市的“八水”工程旨在通过“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打造西安城市“库、河、湖、池、渠”连通的水系网络体系、防洪保安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和水景观文化体系。

“西安通过‘八水\’工程把秦岭北麓峪口出来的水,通过各条河流引到西安,搞生态建设,让自然资本大幅度升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正好弥补了西安的短板,在整个西北大中城市具有示范意义。”

西安市以河湖库池连通工程为统领,建立了以水库为源头,以河流水系为通道,以湖池湿地为调蓄载体的一体化水生态系统,实现了水在城中、水绕城转、水畅湖清。

为了更好地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西安市将“八水”工程纳入市级目标责任考核,并将城市供水及城市管网外的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划由水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了权威、统一、高效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2 山水之城守护“父亲山”与“母亲河”

对于西安来讲,“长安八水”中有七条河流以秦岭为源头,全市境内有46条河流属于渭河水系。放眼全国来说,秦岭被称为中国的“父亲山”,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安市正在以秦岭和渭河为骨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努力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山水之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认为,秦岭是个绿色水库,每年有21—24亿立方米水流向关中。秦岭是西安最大的、最稳定可靠的“天然水库”,秦岭的保护对保证西安南山支流的水质和水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期间,西安市开展秦岭北麓水源地保护行动,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生态移民、关闭采矿点等综合措施,将秦岭北麓全流域纳入水源保护范围,推动了水源保护关口前移,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排名全国大型城市前列。

为保护中国的“父亲山”和陕西的“母亲河”,西安市和陕西省为其划定生态红线,并进行地方性立法,分别出台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为两大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证。

曾经的渭河,水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河段泥沙淤积,“母亲河”千疮百孔,治理渭河刻不容缓。而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也成为实现人们亲水近水的关键。

现在的渭河西安段,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建设堤路结合、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成了安澜之河;特色风光带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成了绿色之河;再通过建设高标准滨河大道及景观桥梁,成了连接关中东西的畅通之脉;同时,渭滨产业聚集区整合两岸丰富的产业资源,成了经济之河。

打造山水之城,西安市独特的“南有秦岭风光,北有渭水长流”城市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3绿色之城西部缺水城的“节水经”

虽有“八水”围绕,西安市仍然是西北内陆的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国的八分之一。

不仅要有“搂的耙耙”,还要有“攒的匣匣”。西安市通过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推进节水等措施,为西北缺水地区趟出了一条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新路子。

西安市是全国较早开展污水处理的城市,为了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提高污水处理率,西安市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破解污水处理的资金难题,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处理技术破解污水处理水质标准低的难题。

在较短的时间内,西安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61万立方米。城九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82.8%,在住建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除了污水处理厂,西安市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华山湿地、幸福湿地、氵皂渭人工湿地等湿地的日处理污水量可以达到8万立方米。同时,城市湖池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湿地建设,也最大限度提升了水生植物群落净化功能。

工程治污和生物治污并举,为西安提供了大量的再生水。已经颁布的《西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中明确,将再生水作为城市供水的第二水源。

现在,西安北客站周边的绿色消防栓为绿化灌溉、市容洒扫和消防提供再生水。洗车仅需6元钱的再生水自助洗车点成为市民洗车的新选择。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高校配套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再生水利用也由城市景观扩展到园林绿化、市政、工业等城市的各个方面。

短短3年,西安市的再生水利用量从0.86亿立方米增加到1.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水平在西部领先。与此同时,西安市也从传统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两水联调”转变为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截留雨洪水、调剂生态水、用足再生水和用好地热水的用水思路,有效缓解了生活、生产和生态争水矛盾。

开源节流,重在节流。西安市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原则,限制淘汰高耗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低耗水产业,着力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在加快常规节水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西安市侧重高效节水工作推进力度,全市高效节水农田面积占节水农田面积一半以上。

如何改变一下大雨就“看海”的城市窘境,考验的是地方管理者治水治城的智慧。西安市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中心,以小寨、南门等主城区为重点,整片区、系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了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了城市内涝的产生。

4人文之城临水穿越回汉唐

每年端午节,汉城湖上的龙舟赛都是全城的焦点。开放包容、力争上游,传统民俗与湖水美景的结合,让人们融入到一场火热的“水上狂欢节”。

除了龙舟赛,元旦祈福礼、成人礼、开笔礼这汉式“三礼”也是汉城湖的品牌活动。人们在汉城湖穿汉服、行汉礼,近距离地触摸汉长安城城墙和角楼遗址,也可以在景区的大风阁里感受古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汉城湖历史上是汉长安城的护城河,治理前是西安的团结水库,因长期接纳城市污水和雨洪,被市民戏称为全市最大的“卫生间”。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改造,汉城湖现在已经成为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为一体,以水文化、汉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西安旅游新地标。

“长安八水”孕育了十三代王朝,厚重的历史积淀也为西安的山水湖池凝聚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水生态文明工作推进中,西安市以人文滋养水文,形成了独特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在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中,西安市就突出了重大水文化工程的恢复重建,建成了护城河南门示范段、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太液池等一批水历史文化工程。同时,西安市还启动了恢复昆明池、渼陂湖等重大历史水文化工程建设,把建设与恢复历史水文化、水景观融入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此彰显十三朝古都的水历史文化底蕴。

以水为媒,位于大西北的古城西安正在以全新的形象示人。去年,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晚会的南门护城河与大唐芙蓉园惊艳全球。以水生态工程为平台,西安市还举办了世界摩托艇大赛、欧亚经济论坛、环中国国际自行车公路赛西安站比赛等多次高规格的文化活动。

现在,水文化在西安市的旅游文化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唐文化为主的曲江池、大唐芙蓉园、兴庆宫、华清池,以汉文化为主的汉城湖,以明清文化为主的护城河成为西安展示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窗口。

与此同时,继《长恨歌》之后,西安市正在策划以汉城湖为主题的又一实景水文化演艺产品,以此做大做强西安的水文化演艺产业。将来,来自各地的游客将在西安水文化的展示中,感受到古都人文之城的魅力。

新闻推荐

创业“大咖”纷纷进驻西安 小咖啡承载青年创业大梦想

近日,记者走访碑林、高新等多家众创咖啡店,实地体验咖啡之旅,在咖啡豆的醇香之外,更多的是看到创业者们的对话和交流。20日,记者在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西安创新设计中心大楼里看到,这里小小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