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校云集,有不少坐落于居民区周边。学校里一应俱全的文体设施,对于附近居民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学校的操场,如何才能既让更多人共享,又能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成为
本报见习记者陈卓珂记者刘曌琼
“相对于体育馆来说,这里更近、更方便。学校的人员环境相对单纯,带孩子过来比较安全。”长延堡小区的居民崔萍每天都会带孩子到她家附近的陕西师范大学锻炼。像崔萍一样,附近的居民大都希望学校的体育场馆能够进一步开放。
西安高校云集,有不少像陕师大雁塔校区一样坐落于居民密集区域。宽敞的空间、丰富的文体设施,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来此休闲锻炼。老百姓方便了,但却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烦恼”。
开放操场备受期待
“围墙一修好就被打个洞,换成这种栏杆后,没几天就被拆掉两根。”西北大学毕业生王可想起学校被同学们称为“东南门”的墙洞,觉得无奈又好笑。
“2005年,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落成使用。从那时起,操场东南角这个‘洞\’就再也没有修好过。”王可坦言,2014年毕业时他还专门去和被拆掉两根栏杆的围墙合影留念。“主要是附近的村民带小孩儿来玩,这附近都是大马路,孩子们没有地方去,为了方便出入,村民们就在墙上开了口子。”
随着公众越来越注重休闲健身,更多的人走进学校操场,使得学校不得不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2016年末,上海理工大学宣布,原先免费对外开放的田径场部分时段开始对外收费。收费采用充值卡预付费的方式,校外人员持卡进入操场锻炼,每小时需要支付15元。
采取同样方式的还有河北师范大学,该学校规定向外来健身者收取5元门票。理应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大学,宣布进门收费,引发舆论哗然,也从侧面凸显了文体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这些体育场馆环境优良,设施齐全,如果能让公众共享,其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从本质上说,公办学校的文体设施属于公共资源,理应为公众所共享,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均可以尝试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后勤管理人员称。
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对开放学校文体设施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近日,浙江省慈溪市推出“共享操场”模式,“白天由学生上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使用;早、晚及寒暑假、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提高利用率。”据统计,2016年,在慈溪市通过刷卡进校园健身的群众多达180万人次。
事实上,学校操场向公众开放,已经被呼吁良久。囿于诸多因素,其落地过程殊为不易。因此,慈溪市的成功探索才显得尤为珍贵。
2003年6月18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而早在2001年,南京市鼓楼区21所中小学体育场率先对社会开放,开全国风气之先。到2004年,南京市有140多所中小学校的操场对外开放。但到2010年,全国陆续出现几起校园伤害事件。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
部分学校大门由此“关闭”。
操场共享顾虑重重
“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比如说游泳馆,大面积开放以后,水质就无法保证。”陕师大长安校区后勤管理人员蒋瑄认为。
此外,蒋瑄还指出,最令人担忧的是运动场上的意外伤害。“小的擦碰没什么,万一骨折呢?这种大的事故谁来负责?学校怎么去切割责任?”
安保力量不足也是一大阻碍。“我们学校体育场常年只有两名保安值班。如果大量放人进来,不派人巡逻监管肯定不行。但真到派人的时候人手又不够,所以只能在源头上控制进来的人员。”让蒋瑄担心的还有发生事故后责任追究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单位的人,运动场上有碰撞互相都会谅解。不认识的人可就难说了,真要发生斗殴,伤了一个两个,学校就担不起这个责任。”
因此,不开放操场,未必是高校缺乏社会责任感、有悖大学开放精神的表现。而操场收费开放,更是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前提下,高校适度调节文体设施资源供需矛盾的一次试水。上海理工大学之所以收费,恐怕也是出于适当控制外来人员对在校学生“冲击”的考虑,是防患于未然的无奈之举。
“实际省内的情况没有那么严苛,很多大学不会拦着不让居民进入的。但是进去的人太多了非常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蒋瑄介绍说,最初曾有村民试图在附近高校操场跳广场舞,学生们非常反感。
“大学城这块儿,只有一个樱花广场,面积不大,一到晚上比赶集还热闹,人满为患。”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学生高倩说。
高倩和她的同学们并不希望附近的居民来学校锻炼。“我们上体育课,他们带着孩子在周围闹,跑道上很容易误伤的。而且因为进来的村民太多,偶尔还会和学生发生冲突。”
从以往的经验看,设施维护的成本问题,也是学校文体设施共享的瓶颈之一。没有政府的专项资金为学校购买安全险,单靠教育系统,操场难以开放到位。
“使用的人多了,又是公共设施,就会有使用者不爱惜。非正常使用的损坏会增加很多。”在蒋瑄看来,开放文体设施更关键的还是成本问题。“开放校园是对的,但现在还真没到时候。”他无奈地叹了口气。
目前,省内学校还未采取有效形式向社会开放文体设施,还停留在调研阶段。但是已经有部分群众涌进校园满足自身的休闲需求。安全问题、成本问题虽然还没有大面积出现,但也已经初现端倪。学校的重重顾虑,其实并不是来自对群众享受文体设施的抗拒,而是来自于缺乏制度保障的“不安全感”。
共享操场还需政府支持
新华网报道指出,慈溪“共享操场”的成功秘诀就在于,通过政府大力扶持解除学校后顾之忧。“当地政府给予专项财政补助,每年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经费多达数百万元,主要用于支付场馆开放的成本。如购买公众责任险为市民运动意外赔偿兜底,为学校提供场地设施损耗、维护场馆人力成本等补助。”
《健康时报》评论称,表面上看,“共享操场”花了几百万元,投入不菲。但与动辄花几千万元、上亿元兴建大型体育场馆相比,这仅仅是小投入,受益面更广,性价比也更高。
慈溪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只是浙江省89个县(市、区)的一个缩影。《经济日报》报道曾指出,在共享操场的探索方面,杭州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地政府负责牵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管理人员、场地维修、设施配置和更新,同时还建立群众监督和政府抽查制度,督促开放落到实处。
共享操场从“盆景”到“风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具体操作层面,各地实际不同,以何种模式开放、对哪些对象开放、在什么时间开放、是否有偿开放、如何确立收费标准等,细化的方案和规定还有待商榷。
有专家指出,共享操场在推行初期,可以试点向学校周围单位进行部分开放,对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以身份证、医保卡等可以识别市民身份的证件进行电子登记与管理,以便最大可能地保障学生安全和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
新闻推荐
■燕窝城墙是西安的标志,也是人类争战的建筑标本。一直以为,那一砖一垛,藏匿的都是沧桑的刀光剑影。直到一个微醺的月夜,我独自走在城墙根,傍一墙奢华的静默,所有的咆哮忽然间丢盔弃甲,眼前的城...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