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到自觉 到底如何做
“垃圾围城”“垃圾围村”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并不鲜见,也是各地市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垃圾分类是个好方法。但方法虽好,推行执行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垃圾分类可以说是起步早,却走得慢,个中原因,众说纷纭。记者通过连日调查,大致将其归结为以下三种:其一,居民个体的内在因素,包括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低,对垃圾分类抱有抵触态度等。其二,垃圾分类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虽然有些居民预先做好了分类,但市政部门回收时却依然将垃圾合并处理,“一锅烩”的后期处理直接挫伤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其三,垃圾分类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比如奖惩制度、宣传普及等等。垃圾分类从自愿到强制再到自觉,究竟有没有一些更好的办法呢?
市民 不妨尝试垃圾分类与物业费挂钩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城市里摆放的分类垃圾箱越来越多了,但从具体操作情况来看,这些垃圾箱收效甚微,一方面,有的垃圾箱虽然标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外表上看似分开,打开里面其实是相连的,垃圾仍然混在一起。”6月10日上午,家住凤城五路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垃圾分类设施不能一建了之,目前还是缺少大规模的宣传,来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举个例子,西安从去年年底开始的“烟头不落地”行动,到今年年初进行的“厕所革命”,再到如今的“车让人”,这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倡议,不仅宣传力度大,而且政府各个部门也十分重视。文明行动并没有只停留在“口号”上,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变,因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垃圾分类往大的讲,就是环保生态问题;往小的说,也算是提高文明素质的一种。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才能起到改变作用。”周先生说,推行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绝不仅仅是摆放几个漂亮的垃圾箱就能解决问题的。生活中,垃圾分类工作应当充分发挥物业的力量,特别是对垃圾分类的宣传、监督,物业应当主动承担重任。他建议,可以尝试把居民垃圾分类与物业管理费挂钩,采取垃圾分类积分抵扣部分物业费的办法,从而调动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对于垃圾分类,李女士有着同样的认识。她告诉记者,在一些高档社区,旧电视、旧家具,甚至一些还可以使用的电器都被扔在垃圾桶旁,这些是可回收利用的;在一些老旧小区,生活垃圾主要以餐厨垃圾为主;在大多数小区,生活垃圾多为混合垃圾。为此,她建议根据小区的情况量身定制垃圾分类,实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以保证垃圾分类的效率。
李女士说,她曾在上海工作了4年时间。当地政府针对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尚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就从娃娃抓起,专门举办过中小学生“垃圾分类与减量”网络知识竞赛、“垃圾分类演讲比赛”等,这些措施西安是否能学习借鉴呢?
环保企业 应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
陕西蓝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本土的一家环保企业,6月9日,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在西安东窑坊小区开展的试点工作来看,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等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分类的失败,因此必须构筑完善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分类投放是基础。没有合理的分类存储和正确的分类投放,分类收运以及分类处理都是空谈。目前,不少城市垃圾分类储存设施都面临分类不细、设备不够的问题。就拿西安来说,城市主次干道上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将垃圾分成了“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但对于餐厨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并没有单独设置垃圾桶,街道附近的店家对剩饭剩菜、废旧电池等不知道如何丢弃。同时,分类垃圾桶数量不够,造成市民扔垃圾很不方便。
分类收运是保障。分类收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分类储存和分类投放是否具有意义,也是分类处理前最关键的一步。然而,目前很多城市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收运车,环卫部门收集时大都是一股脑地将所有垃圾打包运走,并没有分类。
分类处理是目的。垃圾处理的最终目的是将垃圾分类处理,变废为宝。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垃圾末端处理配套严重滞后,无法实现分类处理,都是将垃圾进行“混合打包”,采取集中填埋或者是焚烧等方式处理。这样做,之前所有的环节都失去了意义。
垃圾分类,考量的是整个城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不仅需要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工具、分类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的投入,更离不开可操作的政策、可执行的分类标准、完善的监管体系。同时,应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参与到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只有把垃圾分类做成产业链、商业化运转,才能逐步完善垃圾分类,这样也能减轻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
专家 垃圾不分类应被处罚
近年来,有关“垃圾围城”的话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每年的垃圾增长速度明显,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没能跟上。对于垃圾分类,专家又有怎样的建议呢?
“政府应当将垃圾不分类的代价明确告知公众,或是修订地方法规。”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说,如果能明确告知民众不进行垃圾分类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人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进而产生更大的行动可能,把垃圾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逐渐固化“我的垃圾我负责”的意识。
“垃圾分类,没有强制难有规范。”张宝通举例说,垃圾分类在日本是一件“天大的事”,将垃圾分类做到近乎“极致”,日本足足用了40多年的时间,其公民在垃圾分类上的高度自律也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也是正面引导与强制惩罚养成的。
张宝通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从鼓励到强制,再到鼓励,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促使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转变。目前,为了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绿色账户”“积分兑换”等,对于做得好的市民,可以得到一定的实惠。垃圾分类需要引导、鼓励甚至奖励,但不能只一条腿走路,否则垃圾分类在有些人看来始终只是一件可干可不干的事情。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都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垃圾分类是必须承担的义务。据此而言,推进垃圾分类,可以利导,但强制手段也必不可少,“不分类要罚”的举措只是要督促居民快速建立起环保意识。
当然,强制只是手段,推动所有人把垃圾分类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才是目的。垃圾分类关系到人的行为模式、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运转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强制措施精准定位到前端分类与后端回收、利用、处理各个环节,把不同责任主体都纳入到精细化管理的系统链条中,最大限度地规范取证与执法,垃圾分类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文/本报记者谢斌图/本报记者李宗华
新闻推荐
????邓先生在纸上抄下骚扰电话????本报记者陈飞波摄“你的房子多大,最近是不是要装修了?”自从买了房,邓先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尽管孩子帮他在手机里安装了骚扰电话拦截软件,但大半年以来,西...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