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年高考 那年岁月

芜湖日报 2017-06-07 04:02 大字

今天,高考正式开始。1977年12月,关闭10余年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开放。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悬殊,长者已过而立之年,少者尚未加冠。1978年春季和秋季,先后两拨人终圆大学梦,由此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在文艺圈的名人中,有不少都是当年的高考生。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高考记忆,回顾那段难忘的高考岁月。

张艺谋

北京电影学院

“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张艺谋,1951年生,陕西西安人,著名导演。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在此之前,他下乡插队,做过农民,进过纺织厂,当过搬运工。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他回忆自己的高考时说:“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我听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从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

“其实,我当初想要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1982年,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这时候,我的人生才再次开始。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俞敏洪

北京大学

“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

俞敏洪,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俞敏洪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

俞敏洪在《我的三次高考》中写道,“8月底的一天,我和我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我说县里有电话来。我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我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我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

刘震云

北京大学

“如果没高考,我有可能是建筑工地一个搬砖的。”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

14岁时,刘震云参军去了甘肃,基地全部是戈壁滩。虽然生活环境不是特别好,但有时间可以学习。刘震云说:“我知道77年可以开始高考,我就跟副指导员万为东谈‘要不我别当兵了,我回家去考试去吧\’,他说‘你回去也行,我也给你用不上劲\’,所以我就回家了。”

回到河南老家,刘震云在一所中学当上了民办老师,白天上课,夜晚复习。那盏小煤油灯,照亮寒夜里冷透的屋子,也点燃他心里模糊的念想。刘震云说:“高考给人打开另外一个窗口……当世界出现一种机会的时候,还是想把机会给抓住。”

顾长卫

北京电影学院

“高考就像一道光。”

顾长卫,1957年12月12日出生于西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国电影导演、摄影师,“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他回忆高考说,“那就像一道光。”

1978年的高考,顾长卫打定主意报考电影学院碰碰运气。此前他并不知道还有北京电影学院这样一个大学,只是因为学过画画,而电影学院摄影系是要考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顾长卫曾在初三的时候和二十几个同学在当地的少年宫做义工,为他们画一些海报、宣传画之类,经常能得到免费的电影票,这段时间让他有机会看了许多电影。顾长卫说,“事实证明,我们比父辈们要幸运很多。”

易中天

武汉大学

“曾担心与自己学生同场考试。”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易中天6岁随其父来到湖北武汉,在武汉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1965年,高中毕业后的易中天受苏联小说《勇敢》的影响,自愿报名支援新疆,在新疆工作、生活了10年。

易中天曾表示,他最喜欢的就是读书,“我高中时基本上把中外名著都读完了,以至于我的语文老师调侃说你的语文课可以不用上了。”

易中天1975年-1978年在新疆某中学任教,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担心自己与学生同场考试的尴尬,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1978年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1981年,易中天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肖复兴

中央戏剧学院

“没有电,就点着煤油灯复习功课。”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

1978年的春夏时分,肖复兴正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短短数月,这个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参加了两次高考,先后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和全国普通高考,更为重要的是,时年31岁的他,当时正处于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年龄的上限,如果考不上,他可能将永远被拒之门外。

“我知道机会不可能像夏日树上开的花朵一样,开完一朵接着还会有下一朵。”在肖复兴的眼中,高考的往事历历,却像旷世一样久远。1978年的秋天,他抓住了机会,在最后的时刻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任民

新闻推荐

聚焦丝博会 新兴产业掘金“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徐颖实习生谭昕本届丝博会上,众多新兴产业、产品集中亮相,通过展示、交流、合作,搭乘“一带一路”快车,收获颇丰。新兴产业亮点纷呈新兴产业附加值高、技术渗透性强、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前景...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