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方言发音人海选老年组遴选开始 “巧儿”“方僧儿”“潘ni裳”…… 10名老西安的发音你觉得正宗吗?
“请念出这张纸上的字词和句子,软柿子、易俗社、双胞胎、甜水井用西安话怎么念”……昨日,西安方言发音人海选遴选开始,海选现场,评委和选手全程几乎只说西安方言。
90多人报名
10人参加老年组遴选
5月23日,“西安汉语方言调查”项目西安方言海选启动,将寻找至少4名西安方言发音人,如实准确摄制,记录保存最纯正的西安话。
5月31日,海选活动遴选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举行,课题负责人韩承红教授告诉华商报记者,共有90多人报名,经过初筛,将符合条件的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老年组有十人进入了遴选阶段。
第一个参加遴选的是63岁的李新宪,他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研究西安方言是他多年来的爱好。他告诉华商报记者,参加海选是希望能为挽留西安方言做点贡献。
用西安话自我介绍后,李新宪开始念一张纸上的字、单词、童谣和故事。华商报记者看到,纸上的字有东、牛、古、饭、麦、争、牙、学;词语有老鼠、蝙蝠、蛇、麻雀、尾巴,娶妻子、出嫁、双胞胎、勤快、小气、易俗社、软柿子、穿衣裳、双仁府、甜水井;句子有“你快点把碗洗一下”和“我回学校了,今天不打篮球了”。
除了用西安话念一些字词句童谣和故事,选手还被要求用普通话念一些句子。按照项目组解释,“发音人既要方言说的好,同时普通话不能说的太好。”
四姐妹一同面试
老童谣唤起儿时回忆
当天参加老年组遴选的10位老西安中,王永成刚从外地赶回来,拉着行李箱就到了现场。他出生在西大街夏家十字,祖辈三代百余年都在此处生活,从未在外地长时间居住,看到华商报的报道后,女儿立即为他报了名。
61岁的贺涌说,他家祖居东大街菊花园,老宅后院种满了菊花,而菊花园名字就是因这满园菊花而得名。解放后老宅上交给国家。后随老父亲迁居双仁府,直至上世纪90年代拆迁。
65岁的赵素琴说,自己娘家在西关,婆家在西大街,从小不爱说普通话,觉得西安话讲起来很解馋,也很文气,还现场演绎了桥梓口南北两个区域西安方言的区别。
还有表姐妹四人一起来报名,她们是范铭、范容、范章和荆凝闺。范章说,小时候姐妹几人住在骆驼巷的外公家,解放前外公奉命管理着西门里的一口官井,被称为西门大井,比甜水井还要早。大姐范铭说,骆驼巷、车店巷以前都是外阜人来西安歇脚的地方。
表姐妹四个轮流读老西安童谣时,带着幼时的韵律。她们还一起研究哪些童谣是小孩学走路时念的,哪些是把孩子放面前念的。甚至还记起了没有收录进去的老西安童谣。“za za,一步走到娘家,一步走到王家。”(za za是引导小孩学走路时嘴里念的词儿。)
评委现场打分
青年组需要择日再选
谁说的西安方言最标准?谁最适合当西安方言发音人?每位评委面前有一张打分表,内容包括方言背景、方言水平、身体形象、口齿音色、合作能力以及遴选结论。
遴选评委除了项目组专家,还有四位老西安,年纪最大的80多岁。当选手用西安话发音有争议时,专家和选手立即会进行探讨。例如蛇在西安话里还可以念“长虫”、麻雀念“巧儿”,双胞胎念“方僧儿”,甜水井念“甜匪井儿”,双仁府念“方仁府”,穿衣裳念“潘ni裳”。有一位选手念“软柿子”时,读“晚柿子”,四位老西安立即指出,“软”的方言发音是上牙抵住下唇发晚的读音,还有念“甜水井”时,水要念fei,井带儿化音……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遴选,10位选手轮番上场后,6位评委进行总结,最终选出了老年组西安方言发音人老男、老女各1-2名。青年组需要择日再选。
韩承红介绍,此次至少选4名西安方言发音人(老男、老女、青男、青女)为老西安话代言,摄制时会让发音人用方言读字、词、段落,还有会话环节(例如三个人用西安方言聊天)。录制资料后,将来在科研上可以作为方言数据库使用,比如全国有1000个方言点,研究人员需要搜索西安、成都、长沙三地“吃”的方言发音,可以直接勾选搜索。华商报记者 雷婧 摄影 邓小卫
>>你会读这些老西安童谣吗
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挎腰刀。腰刀长,杀个羊,羊有血,杀个鳖,鳖有油,炸个麻花吱喽喽。
南院门,十八号,娶的媳妇才来到。骑的马,带的孝,你看就像个猪捞捞。
大颡(sa)大颡有宝,提个篮篮儿赛跑,赛咧个第一,得咧个手表,手表打咧,把大颡气瓜咧。
新闻推荐
5月29日,由西安市红会医院牵头联合陕西省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西安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在西安小雁塔公园举行大型义诊、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及“全民健步走”活动。旨在为广大市民宣传足...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