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以状元为荣 努力才更重要

西安晚报 2017-05-25 05:10 大字

高考年代:1987

姓名:孔昱

高中:西安市三中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

考后经历:普华永道中国事务所深圳办事处审计部合伙人

30年前的中国,摆在年轻人面前的机会比现在要少得多,除了高考,基本没有什么人生捷径,然而仅有10%左右的录取率,让那时“高考状元”含金量更胜一筹。正是那一年,西安市三中学生孔昱以650多的高分成为陕西省文科状元。如今,已是全球顶尖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会计师的她接受西安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回忆,那时媒体基本不报道“高考状元”。

初中立志考北大  备考阶段拼命学

1987年的中国经济还远没有起飞,如果出身农村,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回家种地,即使是城里的孩子,考不上也只能回去接父母的班,很多去了工厂当工人。孔昱的父母都是“文革”前的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她初二那年,跟随父母回到西安。“我的成绩一直比较好,就是刚转学到西安时开始有些不适应。” 孔昱回忆,刚开始去的一所学校,那里课堂纪律很差,后来转到学风比较好的西安市第三中学,慢慢稳定下来。“从高中开始,我的成绩就比较突出了。”

在孔昱的记忆中,高考备考阶段一直是在拼命学习中度过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孔昱说,“当时我哥和我先后高考,母亲一直很尽心地照顾我们,我什么家务活都不干,一天到晚就是学习。”因为对文史的特殊兴趣,孔昱在初中时就开始读中国通史,高中时已经把大学阶段的古汉语、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读完了。“这些都是平时的功夫,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考上北京大学,是孔昱从初中开始就树立的志向。因此高二下学期分班时,数理化成绩同样优异的她选择了文科班,高考前最后一次统考时,她拿到了西安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夏天太热考场赠送酸梅汤

那一年的高考陕西用的是全国卷,考场是跨区县安排的,学籍属于碑林区的孔昱被安排到莲湖区考试,文科考两天半、理科考三天。“当时父母骑车送我去的考场,可能是精神高度紧张,第一天考完回家,我就瘫在那儿一动不动了,把我父母吓得要命,还想着后面两天怎么撑下来,不过还好,后面已经适应了。”炎热的高考季,好在有风扇、清凉油做伴,“考场还赠送酸梅汤。”

“考完后先估分、再报志愿,最后公布成绩,我估完后感觉自己会在全省前20名左右,但是没想到最后居然考得这么好。”

平常心对待人生各种荣誉

高考全省第一,如愿被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录取,让孔昱的那年夏天过得轻松自在,也让她用平常心对待人生中的一次次荣誉。

即使多年之后,孔昱很少向人提起这段经历,“现在即使偶尔有人还会对我考上‘状元\’感到惊叹,对我的情绪也不会有特别的触动,因为在工作以后会发现,学习好坏不是最重要的,人生一直在努力才更重要。”

回首在三中的岁月,孔昱印象比较深的老师中,一位是班主任余瑛老师,她是北京知青,有风度、素养高,“从来不板着脸训人”。还有一位数学老师于文才先生,“当时他已经得了重病,但还是坚持带病上课”。

面对即将高考的学子们,孔昱说:“在我们那个时代,高考对人生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考上什么大学对人生非常重要,现在即使没考上理想大学,对人生也不会是决定性的。人生路很长,最重要的是今后工作时候的表现。高考不是决定人生的终点。”在她看来一个优秀的年轻人需要有原则,有道德感,善于沟通,有团队精神。建议年轻人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符合兴趣,才能发挥特长。

文/图 记者 杨明

新闻推荐

提升大环境迎来大转变 品质临潼美出新高度

大唐华清城广场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局部提起临潼,人们不禁慨叹大秦兵马俑军阵的恢弘大气,迷醉盛唐华清池畔的似水柔情,回望楚汉相争的鸿门坂,似乎还能嗅出“烽火戏诸侯”的余烟……近年来,临...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