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赵望云150幅 经典画作亮相西安 再现“长安画派”的成长之路

西安晚报 2017-04-14 06:03 大字

赵望云精美的作品吸引了参观者记者 尚洪涛 摄

石鲁先生为赵望云的题词挂在画展开头

记者 尚洪涛 摄

中国水墨,氤氲千年,重墨韵、骨法、意境。20世纪初期,著名画家赵望云穿梭来往于西北大地,以水墨抒写生活,笔下万物生灵为当代画坛注入一股来自现实生活的全新风气。此后多年勤恳耕耘,他成为“长安画派”开宗立派者。

昨日,“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开幕,150幅画家各时期的经典之作,向观众清晰展示出一条“长安画派”的成长之路。据悉,这是中国美术馆首次将馆藏赵望云精品带至西安展出,除作品本身艺术价值外,还极富史料与文献价值。

再现“长安画派”发展历程

“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承办,展品均为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来源于2006年赵望云8个子女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351幅作品,涵盖了赵望云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力作。

跨度40余年的作品第一次完整呈现给西安观众,这是对赵望云一生艺术创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长安画派”脉络一次清晰而有序的梳理,更是了解画家赵望云“为大众而艺术”的毕生理想,再现了“长安画派”从早期雏形阶段直至成熟阶段的发展历程。昨日展厅内人头攒动、名家云集,人们将作品几乎围得水泄不通。

每个展览区以赵望云自述引出,再辅以友人、弟子的评述。“我是乡间人——农村写生”展区,展出赵望云晚成庐书画册共计80余幅;“直面大自然——图开西北”展区,展出赵望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西北各地的写生作品40余件;“归忆桃花源——梦里家山”展区,展出赵望云20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去世前的忆写性作品20余件。整个展览,用赵望云“写生”小幅作品来贯穿。所有作品叙述着一位艺术家创立“长安画派”40年间所付出的心血。

“尊美重德,艺为人民。”石鲁为赵望云写下的这一条幅挂于展厅最前端,成为概括艺术家生平的最佳见证。

赵望云当过旅行写生记者

上世纪30年代,《大公报》委任赵望云为旅行写生记者赴农村乡间写生,以画卷表现当年农村社会生活图景,并连载于报端。 旅行写生记者,对中国画画家来说是极为特殊的经历。这在中国报界也凤毛麟角,仅此一例。

如同摄影记者,赵望云以笔代相机,将画中人物景致描摹得生机勃勃,使中国乡村生活场景宛如近在眼前。画家直面生活之志趣跃然纸上,尤为珍贵,引观众争睹。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有人曾搜集到全套剪报带给赵望云之子赵振川,赵振川被这珍贵史料所震撼,“父亲将当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留存画中,这就是‘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由来。”

赵望云的这些作品,深深地镌刻上了时代精神及个人烙印,突破、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概念与边界。著名画家方济众曾评价:“在中国画从历史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型过程中,赵望云上世纪30年代就交出了解决问题的答卷。”

用画笔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

作为“长安画派”开宗立派者,赵望云志趣眼光从不关注柔靡的小情小趣,也不仅仅在于山川原野、苍茫戈壁,他对生活其间的普通百姓,有着一位艺术家由心而发的悲悯情怀。

无论是大尺幅还是方寸之间,赵望云笔下是中国水墨画的底蕴,与捕捉平凡生活美好与质朴的敏锐,是对普通百姓的悲悯情怀。他曾写道:“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

赵望云之子赵振川告诉记者,上世纪40年代,父亲曾与著名画家张大千同游敦煌。两位画家关注点截然不同,张大千醉心于敦煌洞窟,父亲则喜向外跑,忙于外出写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画风陡然一变,宝成铁路、黄河林区、祁连山风貌、民族生活与风土人情等皆入笔下,构成了一系列苍凉、劲健、寥廓而如“边塞诗”的西北画卷,奠定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主张和实践方法。

著名学者王鲁湘表示:赵望云精神的光芒朗照大西北的山川土地,我们在中国水墨画的历史上,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题材。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表示,赵望云先生是最早到农村写生,用画笔反映农民疾苦描写乡村自然景色的艺术家,这对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影响波及全国。

“斯人虽去,但其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和艺为人民的人文精神将永留画史。”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记者 职茵

新闻推荐

近视手术摘镜 老陕青睐全飞秒 西安普瑞眼科举办近视手术体验活动

  3月中旬,本报曾连续对西安普瑞眼科医院举办的“西安首届近视手术节”及在此期间将全飞秒近视“摘镜”费用直降万元的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业内和陕西省多地近视族的关注。即日起,...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