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甘肃有“戏”无“史”空白 专家学者盛赞王正强《甘肃戏剧史》
甘肃戏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然而对于甘肃戏剧发展历史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个全面、系统、权威、深入的成果。近日,由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评论家协会联合在兰召开了王正强《甘肃戏剧史》研讨会,会上这本共计130余万字的著作赢得了高平、李槐子、肖媄鹿、杨光祖、周琪、严森林、于涛、胡颖、张哲等众多与会专家学者的交口称赞,他们无不感慨地疾呼,这是为甘肃戏剧大省建设填补了有“戏”无“史”的重大空白。
高平:平着看是“巨著”,立起来是“丰碑”
当初毅然决然决定接下书写《甘肃戏剧史》重任时,四川省著名戏剧理论家王正强已年近70高龄。如今,已75岁的王正强面带着释然地微笑,将这部沉甸甸的百万余字著作呈献给了甘肃,其实这字里行间又岂止倾注了他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心血与执着。
“这是为甘肃戏剧大省建设填补了有‘戏\’无‘史\’的重大空白,平着看是‘巨著\’,立起来就是一块‘丰碑\’。”原省作协主席、剧作家、诗人高平发言的语调十分平缓,但却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之情:“实际上,这世上也没有任何一块碑可以与之相比,因为哪块碑也刻不下130余万字。作者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行文一丝不苟,所以这部史著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之作。”
据了解,2006年国家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中收入了17种流行于甘肃境内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其中除了秦腔、陇剧两个大剧种以外,尚有9种甘肃曲子戏和陇南影子腔等6种其他地方戏曲,而王正强便是事实上的主编。此次,他潜心累积的《甘肃戏剧史》,更是一部让甘肃乃至全国戏剧史界都不容忽视的著作,一定会让后世戏剧学人铭记在心。
杨光祖:为中国戏剧发源在甘肃“正名”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师大教授杨光祖也表示:“该书全方位、多角度详细地梳理了甘肃戏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是首部讲述甘肃戏剧发展史的专著书目,为甘肃省戏剧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学术基石。同时,也是一部为甘肃戏剧‘正名\’的重要著作。”
“甘肃戏剧的初始可以追溯到先秦远古时代。”他说:“王正强先生在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与事件,还举出了丰富的史料和物证,相互印证中详细说明了中国戏剧的发源在甘肃境内,起到了为甘肃戏剧‘正名\’的效果,书中所谈及的甘肃戏剧发展历史填补了重大研究领域的空白。”
史料记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国剧研究大家齐如山,都曾几度实地考察则止步于西安。为此,王正强在书中不无伤感地写道:“也许他们过分看重了曾经作为五朝国都的西安,却恰恰漠视了秦人起始的西北广袤后方——甘肃。这种历史的误解,导致中国戏剧渊源之发端,与他们失之交臂、擦肩而过。由此,也造成甘肃戏剧文化厚重而丰富的矿藏资源,至今还是一块无人开掘、无人问津、更无人认知的处女地。”
《甘肃戏剧史》无论是内容之全,还是讲述之详细,在如今的甘肃戏剧史研究中都算得上首屈一指。书中的上编尤以各朝代的曲种变化记录最为详细,这些极其珍贵的演变也是该书作为一部地方戏剧史应该具备的史料记载。特别是,有些观点的提出,更是佐证了甘肃戏剧对其他剧种的深刻影响,彰显出作者王正强先生的学识渊博。
李槐子:书沉甸甸的,心也沉甸甸的
《甘肃戏剧史》于去年10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自史前至公元1948年止,由先秦篇、汉魏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清篇、民国篇6个篇章构成,客观陈述了甘肃戏剧从孕育、生成到成熟的漫长艰难历程;下编自公元1949年起至2010年止,详细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甘肃戏剧发展情况。
“拿到王正强的新著《甘肃戏剧史》,书沉甸甸的,心也沉甸甸的。”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槐子刚刚看过老同学的这部著作后,就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书脊照并附上了简短留言:“这不知道是他出版的第几部专著了,130余万字,一天要在电脑前书写18小时,年龄却已是七十有五。”很快就收到国内外同学、朋友、学生一百多人的由衷点赞与祝贺。
据了解,李槐子与王正强二人年轻时是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预科、甘肃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同窗,王正强主修作曲,李槐子则主修民族乐器,1966年从师大毕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二人先后都从基层调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戏曲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槐子到了甘肃省广播局下属音像出版社,但具体业务还是离不开王正强的帮助。临了,两位还是在同一个院子里干到了退休。
“在《甘肃戏剧史》的扉页上有王正强著作目录,共计18种,真的是著作等身了。”李槐子在感慨之余还激动地说:“中国的戏其实就是歌剧,它以哲学立身,舞台表演体现‘无为而无不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哲学境界。我们的祖先不是不会画布景,也不是不会做道具,而是‘不屑\’。现在我们上演的一些剧目,布景、道具、灯光在肆无忌惮地‘夺\’演员的戏,折磨了演员,也忽悠了观众。”
周琪:多学科综合修史成就大著作
“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学家的一大优良传统。”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琪告诉记者:“评判一部历史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看作者所描述的历史是否符合史实,作者所揭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否富有逻辑性。这两点看起来简单,要做到却很不容易。所以,公允平正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识,都是建立在对史料的大量占有与准确把握之上的。”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受历史波动的影响较大,有过几次大起大落。但是这期间,甘肃戏剧却是逆势而上,势头很猛,而在《甘肃戏剧史》一书中作者则忠实地记录了甘肃戏剧的这段历史。1958年演出的陇东道情《六姑娘》,1959年以后演出的话剧《滚滚的白龙江》以及陇剧《枫洛池》、秦腔《善士亭》、歌剧《月亮湾》等,都是当时甘肃戏剧家顶着压力创作的优秀剧目。
周琪极其肯定地说:“作者潜心苦研,查阅了全省各地的地方志和大量历史著述,发掘了较多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不少材料还是新的发现,而对一些沉没不闻的重要问题则能钩沉探微索隐。因此,《甘肃戏剧史》上册考据部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这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触类旁通的研究思路,对于先生的戏剧史论研究影响很大。”
“众所周知,戏剧尤其是民族的戏剧——戏曲,将诸种时间的艺术形式与空间的艺术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其要素有文学、表演、乐曲、歌唱、剧场、舞美、观众等。”他表示:“当代许多研究戏曲史的学者受观念的支配或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撰写的戏剧史著作多侧重于文学,成了‘戏剧文学史\’,读者很难从这些书的内容中领略到戏剧艺术的综合性特质。纵观《甘肃戏剧史》,则避免了以往单一修史视角的弊病,而以文学史、音乐史、舞台艺术表演等多个学科研究方法综合修史,这正是这部大著作的成功所在。”
肖媄鹿:史书出版是甘肃戏剧界一大幸事
“提起王正强先生和他的戏剧理论研究成果,西北五省及国内戏剧界人士都不陌生。”几十年来,王正强以大量的工作实践和《秦腔音乐概论》、《秦腔大辞典》、《秦剧名家声腔选析》、《陇剧音乐研究》等著作,奠定了自己在戏剧理论特别是西北各剧种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也赢得了四川省著名戏剧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肖媄鹿发自内心的高度评价。
她说:“今天,年逾七旬的王正强老师又为我们捧出了《甘肃戏剧史》。静下心来细细领略,我发现这个阅读的过程是令人肃然起敬而又精神振奋的过程。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甘肃建设文化强省、戏剧大省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甘肃戏剧史》中论点的提出和表述,都拥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全书仅参考引文书目就达200余部,若将单篇文章和作者自己汇集的资料共同计入,则达千种之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仅对甘肃全省各地、特别是基层艺术院团创作的大量剧目和编创人员作了真实地介绍,还对戏剧艺术两翼之一的理论研究与评论队伍及其所产生的著作、文章进行全面汇集给予评述。其中,举凡40余人,著作数十部,评论近百篇,对全省剧院团,包括陇东革命老区时期的剧社逐一列出,无一挂漏。
“《甘肃戏剧史》的出版,将填补甘肃戏剧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她说:“书中内容有史、有人、有事、有剧,使1949年向后至今的甘肃戏剧概貌了然在目,令人读之难忘。应当说,这部著作对甘肃戏剧的序端、融汇、成形、递进和在历史中渐进的轮廓,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论述。因这部史书的出版,甘肃戏剧幸甚至哉。”
新闻推荐
放飞4月12日,一场国际风筝大师擂台赛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国外的风筝大师借助电动车的速度放飞大风筝作者梁萌古汉台一角作者:李莎异域风情作者:韩臻春来风车转作者:倪小红醉在花海作者: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