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理回音 在灞桥掏沙

西安晚报 2017-03-05 15:08 大字

作者所在的34中高59级(1)班全班同学在灞河滩集体合影留念

□杜益茂

拜读西安地理版《古灞桥往事》一文,使我想起1958年修建新灞桥时,我们学生掏沙的感人情景。

1953年至1959年,我在西安巿34中读书,学校就在灞桥南头。我家在灞桥街北约四公里,上学来回要途经古灞桥。那时的古灞桥历经沧桑,由于河水冲击,桥墩倾斜,特別是圆石柱堆垒的桥墩之间积沙成丘,河床渐高,桥下流水不畅。有一年秋天,阴雨连绵,我路经灞桥,看见灞河水冲上桥面,又撞坏桥南一孔桥墩,使附近村民面临水灾的危险。

为了根除后患,1957年秋,巿政府决定加装改建古灞桥,在原来的基础上将石板桥改为钢筯混凝土板式拉力桥。在新桥改建中,清除桥孔之间的积沙需要大量的人力,仅靠施工队员是远远不够的。当时正值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年代,学生要接受劳动锻炼,施工队与学校联系,掏沙的任务自然落在我们学生的肩上。

我们高59级是全校的最高年级,有两个班,学校安排我们上午上课,下午掏沙。学校给两个班配备了铁锨和公式头,在校住宿的同学拿上自己的脸盆,我们每天下午越过灞堤,下到河滩,钻进长7米高4米的圆石柱堆垒的桥孔间,一锨一公式头地将积沙铲进脸盆,再端出来倒在桥孔外的河床上。掏沙任务十分艰巨,当时正值深冬初春,河水断流,要赶在汛期前完成掏沙。尽管灞河滩上寒风凛冽,同学们手脚冻出裂口,但我们不怕风寒,不知劳累,大家说:“我们多流汗,工人少流血。”掏沙时要小心翼翼,上面的沙子随时有下落的危险。每次劳动结束,每个同学浑身上下都是沙子。特別是一遇漫天风沙吹来,沙子迷住双眼,疼痛难忍,这时同学们互相帮忙去吹眼中的沙子,坚持继续干。

经过三四个月的艰辛劳动,掏沙任务完成了。1958年初春,我们高59级(1)班的同学在灞河滩上照了一张集体相。同学们打着橫幅,手持铁锨、脸盆,喜笑颜开。

1958年5月1日举办新桥建成通车典礼,我们掏沙的同学列队站在新桥人行道两旁,看着车辆通过新建的灞桥,心中格外高兴,因为新桥也凝结着我们劳动的汗水。

新闻推荐

西安启动2017年度 “文明交通零违章”活动

2016年第三期零违章车主领取奖品记者翟小雪摄本报讯(记者关颖)4日,团市委、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畅行西安青年先行”——2017年度西安市“文明交通零违章”活动启动仪式在小寨举行。...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