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悠悠水车声 □李永安

西安晚报 2017-03-05 15:08 大字

插图/韩卫东

说起井的故事,我就想起童年田间地头的水车,在绿油油的田间里,水车发出“哒的哒的”脆亮的响声,清澈明亮的水流从深井里打上来,顺着细细的水渠,缓缓地流向地里。水车这种传统的灌溉工具,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姥爷家原先在西安北郊的乡村里,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年都要送我到外爷家里过暑假。在姥爷家的窗根下,放了好多小斗,斗的中间有一个圆孔,我不知道做啥用的,就常和伙伴们将小斗摆成一排排当火车玩,后来才知道那是水车的水斗。

水车是中国农村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浇灌工具,起源于汉代,一直用到解放后。解放前关中地区的水车结构很简单,几乎家家都有,这种水车叫小斗水车,就是用一节长约20厘米的木棍,两头打上孔,将高约25厘米,直径20厘米左右的小木斗用绳子一节一个串起来,大约有20多个,像一个个串糖葫芦。井口安一个架子,架子上方固定有一个木圆盘,圆盘两边各有一个长木把手,串联小木斗的井绳子就缠绕在圆木盘上,汲水的时候,只需把一串串小木斗放到井里,让小木斗盛满水,然后上边的两个人用力转动木盘,此时,装满井水的小斗就缓缓升上来了,顺着铁斗流进水渠里。

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水车又有了新的改进,出现了链条水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解放式水车。这种水车解放前已出现,不过解放后又进行了改进,水车上安装了一个垂直的铁质花盘和齿轮,村民在地头打好井后,用一根直径粗十四五厘米的铁管子直插入井水中,管子里装上环形铁链条,链条上每隔一米五左右就装有一个皮垫,井口上转轮连接着一个长长的木把,浇水的时候,人们用手推动木把带动转向齿轮,齿轮连接着花盘,水车发出“哒哒”的响声,安装了皮碗的铁链不停地把井下的水顺着圆圆的铁管缓缓地抽了上来。

那时候,农村灌溉是非常艰苦的,绞水车是用人力或畜力进行的。用人力绞水车很累,一般都是几个人换着绞,天上太阳晒着,绞水人头上搭个毛巾,绞上个把钟头,人就撑不住了,大汗淋漓,赶紧又换人继续绞动转盘,这样一天也就浇上一亩多地。后来用牲口来拉水车,解放了人力,这就省事多了。不过牲口也很累,身上也是湿漉漉的,一天最多能浇上两亩多地。

我小的时候,就亲眼看到地里人们用牲口拉着水车浇地。

记得有一次,表哥带着我到地里给麦苗浇水。表哥在生产队饲养室领了一匹金黄颜色的马 ,他拉着马走在前边,我跟在后边,刚进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表哥还让我骑马玩,这是我第一次骑马,我是既害怕又兴奋,趴在马背上一动不动。到了水车旁,表哥将我从马上抱下来,将马牵到水车旁,老练地给马套上绳索,还将马的两只眼睛用黑布罩蒙起来,接着用手里的绳子在黄马身上拍了一下,说声:“走吧,乖乖的。”小黄马听话地拉着水车就转了起来,水车发出“哒的哒的”脆亮的响声,铁链子一节一节来回上下地在管子里转动着,水流顺着一根长长的簸箕形铁水槽哗哗地流进田间的渠道里。小黄马转了好大一会儿,可能是累了,转着转着就不走了,表哥就用绳子吆喝,马儿就继续转动。表哥说,有的时候,一个牲口浇水根本不行,就让两个牲口轮换着拉水车。

慢慢的岁月过去了,以后农村里都通上了电,水车经过改进,也装上了电马达,再也不用马儿拉水车浇地了。记得那是1965年,我放暑假到了姥爷家,到了地里,看到水车旁有个电线杆,杆子上装着一个小木盒子,里面装着电闸。水车的旁边有一个用砖砌的小平台,上面放着电马达。浇水的时候,电闸一推,只听见几声嗡嗡响,水车就欢快地转动起来,让人心动的水车声又在耳边响起。从姥爷的表情能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舒坦。

那时候生产队晚上还派人看井,防备电马达丢失,浇地也常常在晚间进行。姥爷在水井旁铺上一张草席,放上茶水,我一边听着水车的哒哒声,一边用手荡着渠里的井水漂水花,真是开心极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机井的广泛使用,水车这种传统的灌溉用具就逐渐消失了。现在说起水车,很多年轻人已不知为何物了。

新闻推荐

保洁员新马甲 萌翻行人 “亲,乱扔垃圾不对哦。” “看到你乱扔垃圾我心都碎了!” “千山万水都是情不要乱扔行不行”

个性的宣传标语道出环卫工心声,也吸引了众多市民。记者翟小雪摄“亲,乱扔垃圾不对哦!”“千山万水都是情,不要乱扔行不行”“看到你乱扔,我心都碎了!”3月4日,在大兴东路,身穿写有这些网络萌语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