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城墙思维”规划大西安
受访嘉宾:惠西鲁代表(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采访人:张端(西安日报记者)
受访嘉宾:苗宝明代表(西安市建委主任)
采访人:张端(西安日报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部署今后五年工作时提出,要全力以赴抓好“九大关键行动”,第一项就是实施共建大西安行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两会期间,大西安建设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本报联合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推出“对标看齐 追赶超越 聚焦两会 融媒体访谈”系列报道,昨日邀请代表委员走进演播室,就“大西安建设”的话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了大西安建设,与党代会报告遥相呼应,两个报告之间有何关联?
惠西鲁: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和党代会报告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施政纲领,党代会的报告为我们建设大西安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措施和行动,二者结合形成了大西安建设发展的一个政策系统。
记者:如何理解大西安的“大”?
惠西鲁:建设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西安的发展曾经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上来说,西安东有白鹿原,南有秦岭,西有西咸新区,所以只有向北发展渭北工业区,但渭北工业区紧靠渭河,制约条件较多,在开发中必须对环境污染保持高度重视。现在,省委支持大西安建设,将西咸新区交由西安代管,使西安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西安的“大”不仅仅是地域面积上的大,也是城市承载力的增大,城市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推动大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融合对接、合作发展,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到201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种大格局的大西安定位,跳出了“城墙思维”。让西安从城墙时代转换到八水时代。同时,大西安时代的到来,能够完成国家赋予西安的国家中心城市职能。
记者:如何理解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惠西鲁:国家中心城市要满足以下几个职能:代表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和作用;在国家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在综合交通信息网络中起到引领作用;对周边区域、城市群起到带动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西安的光荣使命,未来的西安发展不仅能在关中城市群、还可以在关天城市群中起到带动作用。
目前西安市在规划上已经启动了大西安战略规划研究,到2021年,基本建成“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即建成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记者:如何建设好大西安?如何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
惠西鲁: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枢纽是前提和基础。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西安要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而不是普通节点,这是给西安一个精准的定位。如何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必须首先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枢纽。未来五年,西安要打造国家高铁和高速公路枢纽城市,加快形成“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形成高铁环线,实现与航空、地铁、公交等无缝对接。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支持西咸新区创新发展,建好西安的“大特区”。“大特区”的“特”如何体现?
惠西鲁:要把西咸新区作为特区来对待,特区主要是政策上的特殊。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支持西咸新区发展的政策,省上也在研究特殊政策保证西咸新区的发展。
记者:今后五年,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构将发生哪些大的变化?
苗宝明:今后5年,市建委将按照大西安建设思路,紧盯“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奋斗目标,弥补城建短板,助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主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化水平达到75%;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9平方米以上;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77公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25标台以上,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记者:围绕大西安建设重点发展哪些方面?
苗宝明:首先要提高规划水平。开展大西安规划研究,启动新一轮西安总体规划修编;严格管控城市各类空间要素,有序推进“三规合一”“多规融合”;加强专项规划编制,深化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坚持刚性管理,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其次,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建立大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全面保护周秦汉唐明清等城市遗址所形成的历史名城保护带、地貌河湖水系带、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带和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积极实施古城复兴计划,在中心城区划定历史文化核心区,保护汉长安城城址原真性、隋唐长安城规模格局和明清西安城历史遗迹,加强大雁塔、小雁塔等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发掘和提升三学街、北院门、七贤庄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加大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
同时,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轨道交通、快速路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市政公用服务体系,制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高标准建设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公用设施。
记者:在支持西咸新区发展方面如何实现创新与突破?
苗宝明: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西安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高标准编制及对接,实现规划一体。二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支持西咸新区发展项目库,将跨区域轨道交通、快速路、主干道等项目全部纳入城建计划,尽快启动建设。三是提供融资支持。按照西咸一体化规划,在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快速路、公共停车场建设等方面,运用PPP融资模式开展一体化建设。四是充分授权。参照开发区现行体制,将施工许可、招投标、行政执法、城建配套费征缴、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资质审批、质量安全等所有行政监管事项授权西咸新区,让企业办事不出西咸新区。
本组稿件由记者 张端采写
图片由记者 冯炜 雷伟东拍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潇)2月10日,记者从省招办获悉,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将于2月15日向考生公布,请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成绩查询系统(http://yz.chsi.com.cn/apply/cjcx/)查询本人成绩。...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