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皮囊》作者蔡崇达“坑”韩寒:八零后代表作家还没出现

西安晚报 2016-11-21 00:00 大字

蔡崇达记者 张静 摄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一句在微博上流传很广的话,而这句话出自“80后”作家蔡崇达的散文《皮囊》。近两年,蔡崇达名为《皮囊》的散文集颇受欢迎,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和巨星刘德华为他作序。也因为这部作品,蔡崇达一度被称为“80后最重要的作家”。昨天蔡崇达带着这本《皮囊》现身西安曲江书城,与西安书迷交流。谈及“80后最重要的作家”这样的宣传语,蔡崇达语出惊人,就连好友也是该书的监制韩寒一起“坑”了:“当然,这是宣传,但即使是真的,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在我看来,所谓的‘80后’代表作家根本还没出现。”

“认心又认人”的书

《皮囊》是蔡崇达首部散文集,这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蔡崇达坦言:“其实刚开始出版社连选题都没有通过,没有人能想到这本书能火,包括我自己。写作其实是我内心的对话,每当我尝试理清一些问题,超越一些状态,我就会写作。出这样一本书也不是我的本意,因为这里面的散文是我把自己的人生剥开来写,内心的梳理过程摊开来,所以很惶恐。不夸张地说,就在书印刷前两天,我还跟工作人员说,要不然别出了。”

蔡崇达和韩寒是多年老友,在采访中他称呼韩寒为“老韩”,他说自己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韩寒的执念。“在我眼里,出书是很神圣的,多年前我在博客上贴出了我那篇散文《皮囊》,老韩看到了,就鼓励我一定要出这本书。但我一直拒绝,三年来他一直在说服我,是他的执念让这本书问世的。”记者追问缘何韩寒会如此执念,是一位作家对另一位作家的欣赏吗?蔡崇达很坦率地讲:“也许是喜欢吧,韩寒说他写不出这种文字,但应该让别人知道,80后能够写出这种文字。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少读者喜欢,我想大概是我在梳理自己内心的过程中,触及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共鸣。”

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不得不说蔡崇达很牛,《皮囊》请来了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和天王刘德华两个不同行业的名人为他作序,蔡崇达说,李敬泽老师多年来一直对他颇为关照,当听说他要出纯文学散文集,就欣然为他作序。至于刘德华,“我们当时因为工作关系相熟,一见如故。他是位谦谦君子,主动提出要为我的新书作序,实话说,他的助手对我都有抱怨,为了这篇序,他推掉了三天的工作,他也很紧张。我看了序,觉得特别好,给他发了短信,他才如释重负。比较不靠谱的是老韩,他一直答应要写序,可看到刘德华他们的序言,老韩说自己都不敢写了。我骄傲的倒不是他们写,而是他们看了这本书,很诚挚地在推荐。”

蔡崇达坦言这本书的名字让他挣扎很久,原本想叫类似“你值得被这世界……”“谁的青春……”之类很畅销书般的名字,因为“皮囊”太安静也太难懂,说起来很散:“但我又想,这本书何尝不是皮囊,里面藏着一个个魂灵,大家也把这本书当作一个人生命题吧。有人说这部散文集很忧伤,但我想说,忧伤轻了一点,这是很痛的一本书。书里的故事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是伤口里拓出来的故事。”

有媒体宣传称蔡崇达是“80后最重要的作家”,谈及此事,蔡崇达一脸淡然:“即使被称为中国80后最重要的作家,也没有什么引以为荣的,托马斯·曼26岁写成了《布登洛克一家》,青山七惠24岁写成了《一个人的好天气》,和这些作家相比,我们还有距离。说句灰心的话,80后中国作家中目前没出现确立这代人精神气场的重要作品,换言之,还没有出现代表作家。这个话我当着他们的面也这样说。” 

记者 张静

新闻推荐

雪猪 ■草籽

早上七点起床,暖气滋滋叫,跟平时没啥两样。拉开窗帘呆住,好大的雪,一街皂角树都被压弯了腰。吃完饭跟兴平农村战友通了电话,知道那里的雪也不小,“麦子过冬问题不大了!”农村喜雪,喜的是麦子喝上...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