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个大夫朋友圈能“解决”看病难? 期待专业问诊平台上线

西安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记者 王超

“有什么别有病,到大医院看个病像打仗似的。”看似调侃,这话却道出了不少患者寻诊问医的无奈。如今,为了方便与患者沟通,不少大夫将患者拉进朋友圈,或允许患者添加自己为微信好友,以提供健康信息或就诊前的指导。但是,因为这些大夫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义务服务,这样“贴心”的vip咨询并非长久之计。也就是说,即便患者进了大夫的朋友圈,也不能完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如何借助新媒体建立起一种长效、稳定的医患沟通平台,还需要全社会思考、探索——

为挂名院专家号半夜去排队

近日,市民刘女士的母亲因为患有子宫肌瘤持续疼痛,决定去东郊某知名医院求诊。因为事先在网上获知某专家的出诊时间,刘女士和爱人在某天凌晨3时许,就去医院排队挂专家号。“我们那么早去排队,没想到前面已有30多人排在那里了,等了六七个小时,轮到母亲进了专家诊室时,医生问诊后开了几张检查单,前后不过几分钟。”刘女士颇有怨言地说,走出诊室我们又继续战斗:缴费,为检验排队……就这样一次就诊多次排队,真正用在看病上的时间却很少 。“看个病跟打场仗似的,让人筋疲力尽。”刘女士说。

面对刘女士母亲的就医历程,西安市中医院门诊部孙薇副主任分析说,现在有现场排队、 app 、电话预约等挂号方式,选择诊疗医院和大夫也有讲究:一般应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各医院特长等,提前做好这些功课就会减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首诊时一般挂普通号,复诊时可以挂专家号。

慢性病应当避开就诊高峰智慧就医,西安市第四医院门诊部薛刚主任说,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均已积极推进自助预约、窗口、诊间、出院、电话、短信、网络、银行卡、114、社区和乡镇基层等多种预约方式,确保预约成功率。若不是急病,应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医院“冷门”时间来就诊。

加个大夫朋友圈问诊好方便

“我是一名肺结核病患者,今年9月初来唐都医院呼吸科就诊后,顺便添加了该科室付医生的微信。回家后随时将自己的病情、用药和复查结果通过微信告知付医生,他据此及时为我远程会诊、调整用药,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医患建起朋友圈,患者就医真方便!”家住银川的马先生略带兴奋地说,微信圈让患者随时可以和医生“零距离”沟通,遇到紧急情况还能打电话给患者解决问题。

西京医院中医科“微信达人”席宏刚医生告诉记者,他目前已添加了近400名患者好友,每天都会有患者在微信上咨询,他利用下班和空闲时间回复。虽然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但是有了这个交流平台,感觉一下子跟患者距离拉近了很多。“微信圈医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特殊疾病医生与患者成为微信好友,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咨询,解决了部分患者长途跋涉看病的需求,但微信咨询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诊疗咨询,疾病具有变化性、复杂性、个体化等特点。患者并非专业人士,微信咨询问题时可能不太专业,忽略了身体的某些变化。患者还须到医院来,与医生面对面交流、诊治为妥。”席宏刚说。

期待专业问诊平台上线

现实生活中问诊难看病难,大夫微信帮忙很方便, 却不是长久之计。

在西京医院的吴振彪微信圈——“健康俱乐部”里,记者看到,不断有微友发送笑脸、热茶等表情符号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为患者提供微信诊疗,是在下班后的腾出空闲时间免费为患者服务的公益行为,患者免费问诊量大,用微信来承载问诊服务,时间太紧了,要全部兼顾把群友的问题一一解答,估计我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想通过公益问诊服务,为群友们科普基本中医针灸等其他健康基本常识。如果病情紧急,必须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断。”吴振彪说。

“医生写病例必须要用专业术语,否则不合格。现在让我们把术语变成通俗的话讲出来,其实挺不容易。微信里讲,和到现场诊断还不一样。你只要手机能上网,可以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哪怕街上都行,只要环境不太闹。”唐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姜锋说,微信问诊不用腾出大块时间去现场,都是在晚上,也不会占用出诊时间。有时打开微信,看里面有没有人问问题;早上一边蹲厕所一边回答了一个问题,哈哈!姜锋说, 很多外地患者路途遥远,来去的费用远远比诊疗费用高多了,有些问题让病患发几张照片,我就能把他们的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然而,不少医生担忧,随着微信互动平台认可度越来越高,一些新的问题又来了。例如,讲完一次课的公益微信群因为没有专人管理,会出现发广告等情况;微友提出的问题,因为忙碌得不到及时答复是否会影响个人信誉度等。那么,如何通过新媒体建立起一种长效、稳定的医患沟通的正规平台,还须专业人士或医疗主管单位进行论证和完善。

新闻推荐

西安火车站迎来暑运 学生返程客流高峰

本报讯(记者裴磊)连日来,随着省内各大高校开学时间临近,西安火车站迎来暑运学生返程客流高峰。自8月下旬以来,西安火车站日均发送学生旅客超1万人次,并呈现逐日递增态势。据西安火车站相关人士...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