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仪田: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力 沈谦

陕西日报 2016-10-26 00:24 大字

首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日前揭晓,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仪田获此殊荣。

“杰出工程师奖”是我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全国各生产建设领域、以“工程师”命名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奖项,是我国科技奖励领域的有益探索和重大突破。30名获奖者均为长期在生产建设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生产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业绩。王仪田也是风机行业唯一获得“杰出工程师奖”的工程师。 

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的聚光灯照在了王仪田身上,一副厚厚的眼镜片下王仪田的神情兴奋而又庄重,他手捧着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的证书激动地说:“我之所以选择在技术研发之路上一直前行,就是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只要坚持,只要努力,研发之路就一定会有收获!”

王仪田是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有“三秦”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透平机械科技研发的天空中翱翔,享受着研发路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在大型轴流压缩机、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高空飞机发动机抽气试验用压缩机、轴流与离心压缩机匹配等技术研发的道路上潜心钻研,为推动我国大型、高效节能轴流压缩机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门外汉”也能成专家

1990年,王仪田来到陕鼓从事轴流式压缩机的研究、设计。然而,大型轴流压缩机领域与他在大学本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不对口,从未学过压缩机基本原理的他成了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但一向有着钻研精神的王仪田没有就此退缩,他把尽快“入行”作为第一个目标。企业的资料室成了王仪田最爱去的地方,那一年,资料室的借阅单上王仪田的名字是最多的。那时,压缩机方面的技术资料基本为德语,而从未学过德语的王仪田,就靠一本德汉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为了精益求精,光是一本《轴流式压缩机原理》他就翻看了六遍以上。没过多久,王仪田就掌握了压缩机的技术,并开始钻研轴流压缩机技术的核心程序。一年后,王仪田就发表了关于轴流压缩机技术的首篇专业论文。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二十多年来,在孜孜以求的科研之路上,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王仪田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撰写、发表论文43篇,其中国际论文3篇。

“谁说中国制造不行?”

进入轴流式压缩机领域后,王仪田如鱼得水,与此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几乎他都主导或参与开发。除了攻坚大型高炉用轴流式压缩机技术外,王仪田还带领研发团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实验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装置,由于技术和布置型式的需要,风洞动力系统必须采用轴流式压缩机。这样的机组由于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过去一直被国外进行技术封锁。作为研究压缩机技术的王仪田,实在不甘心,他时常问自己和团队成员“谁说中国制造不行”?

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日子,也是王仪田研发团队最为艰辛的一段攻关探索路程。为了攻克这一领域的轴流压缩机技术难题,王仪田和他的研发团队历时9年,不知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和与亲人团聚的日子,而9年间的3200多个日子里,王仪田不是独自在办公室翻译查阅资料,就是和团队成员们一次次地做气动性能实验。他们在失败中艰难地摸索前行,只为能突破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技术难题,向世界证明中国装备制造的实力,助力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的发展。

艰辛的历程最终迎来了希望和成功,王仪田和他的团队不负众望攻克了气动、油气密封、防腐蚀、低雷诺数下防止喘振、转子动力学、高转速控制精度等技术难题,2014年3月27日,由陕鼓动力研制的国产第一套实验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在用户现场运行成功,性能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专家认为,该国产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而且在世界风洞领域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留在陕鼓工作是我最好的选择”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王仪田始终坚持在压缩机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前行。他和陕鼓的研发团队还在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效节能的大型高炉鼓风机技术已应用到宝钢5000立方米级高炉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而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从冶金领域扩展到风洞、高空模拟抽气试验、石化、煤化工、硝酸、制药、环保等领域。

多年来,王仪田及陕鼓研发团队研制的各类轴流压缩机组达到了1600余套,创造产值270亿元,创汇达到2.3亿美元;由此替换和替代的离心式压缩机,每年可节能约63亿度电。

眼下,王仪田带领的研发团队又开始了轴流压缩机更高水平的科研探索。

站在央视“杰出工程师奖”颁奖晚会现场的王仪田这样说:“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往左往右,它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陕鼓给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研发平台和发展空间,留在陕鼓工作则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近些年来,陕鼓就把科技研发和科技人才培养当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作,连续多年研发费用投入占到营业收入的8%以上,诸多研发成果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企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行业专家,王仪田也是陕鼓技术研发团队的一个代表,他所获得的“杰出工程师奖”,也是陕鼓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见证。

新闻推荐

城镇化建设展亮相21届农高会

本报讯(美娟赵芳记者海花)11月5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杨凌示范区隆重开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城镇化建设专题展”精彩亮相,此次展出的主要内容包括陕西省城镇化发...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