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光明使者爱洒非洲 西安市第一医院参加国家援非“光明行”活动纪实

西安晚报 2016-09-15 00:00 大字

西安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刘顺智为援非“光明行”医疗队出征送行。

援苏“光明行”医疗队出征欢送会合影留念

手术后,中国医生为当地白内障患者小心取下纱布。

医疗队员牺牲休息时间全力以赴,平均日手术量接近30台。

医疗队员正在指导苏丹医生使用设备仪器

对苏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传帮带。

↑顺利手术后,医疗队员和百岁患者合影留念。

←队员们加班加点,经常因手术错过吃饭时间。

中苏医护人员在一起载歌载舞,共筑中苏友谊。

医疗队员为患者进行眼睛检查

经过治疗,重见光明的白内障患者激动万分。

西安市第一医院院长张世明为即将援非的队员们鼓劲

西安市第一医院参加国家援非“光明行”活动纪实

“感谢来自中国的医生,是他们为我免费手术,我将永远感念他们!”缓缓摘下左眼纱布,罹患白内障多年的70岁苏丹老人艾哈迈德终于重见光明。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像他一样受益于中国“非洲光明行”项目的白内障患者还有很多。

一个多月来,专程从中国来到苏丹的西安市第一医院医疗队,开始在苏丹双尼罗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和手术。每天,患者在亲人陪伴下等候在门诊大厅,他们亲切称呼中国大夫“光明使者”,表示“以前只听说中苏友谊源远流长,这次用眼睛看到了这一点。”

此次“光明行”项目,是我国政府落实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的重大举措。作为执行单位之一,西安市第一医院院长张世明介绍说,经过认真准备和周密部署,医院选调技术骨干,由宋国忠副院长带队,组成一支技术精湛、政治素质过硬的12人医疗队,携带中国政府捐赠的价值17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计划实施1000例白内障手术,还将在华培训4名苏方医护人员,“这是今年援非白内障手术中最大的项目,将增进中苏友谊,推动苏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苏丹气候炎热干燥,紫外线强,医疗条件落后,是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多发地。7月19日,抵苏医疗队立刻开始实地调研,发现不少病人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眼部局部病变比国内病例更为严重。“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不利因素仍然很多,医疗队会尽最大努力克服难题,让患者恢复视力,重见光明。”医疗队领队、西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宋国忠说。

短短7天,从尽快适应环境到建立责任分工制度,从调整办公、诊查、治疗布局到清点项目物资、安装调试设备仪器,从改善原手术室落后的环境及流程到对中苏两国筛选白内障手术适应症的地域性差异达成统一共识……医疗队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提前完成基本筹备工作。

一周后,医疗队开启加速模式,分两组同时开始手术,使工作驶入“快车道”。队员们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全力以赴,平均日手术量接近30台。

“即使再忙再累,一想到苏丹人民对我们中国医疗专家的信任,浑身充满能量,鞭策我们更好为患者服务。”8月10日,在严密的监护下,市第一医院眼科三病区副主任赵俊宏为一位行动不便却自称80岁的苏丹老人成功实施白内障手术。术后,情绪激动的老人道出实情:自己已经101岁,长期忍受白内障的痛苦,因为年龄太大,多家医院不愿接收,听到中国专家到来,觉得这是最后的机会,但又害怕被拒绝,这才谎报了年龄。

这种感动几乎每天在上演,队员们用医术和汗水,为苏丹人民驱走黑暗,迎回光明。截至目前,总手术量已突破500例。

事实上,此次派遣援助苏丹的六个医疗队中,西安市第一医院是唯一一家地方医院,这是国家、省、市卫计委对其眼科治疗雄厚实力的认可。对此,西安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刘顺智表示,市第一医院为此次“光明行”活动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队员们“舍小家为大家”政治觉悟,正是践行“两学一做”的生动体现,“要将医院良好的医术、医风带出国门,展现中国医生应有的良好精神风貌,用精湛的医术服务非洲人民,为祖国争光。”

记者  侯智通讯员  陈金芳

新闻推荐

镐京遗址首次发现鳄鱼骨板 西周时期 本地或已有鳄鱼出没

鳄鱼骨板首席记者张宇明通讯员岳连建摄鳄鱼骨板出现在镐京遗址,究竟是鼍(tuó)鼓的遗存还是活体鳄鱼的踪迹?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镐京遗址考古过程中首次发现了鳄鱼骨板,这给镐京遗址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