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媒体人深入西安高新区看发展 “没想到西安竟有 如此大的创新动力”

西安日报 2016-09-23 00:00 大字

媒体同仁参观高新区展馆

西安,绝不只有汉唐余韵,还充盈着“向创新要活力”的勃勃生机,就像当年深圳迎来改革开放机遇一样,西安也迎来了一次重大发展机遇,这就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9月22日下午,“丝路新看点——全国城市媒体社长总编西安行”采访活动走进高新区,了解西安开展创新改革试验的最新动态。

自主创新   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创新驱动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国家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根本途径。日前,国家科技部发布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在百余家国家级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四。从综合排名的衡量标准可以看出,GDP不再是衡量高新区实力的头号指标,自主创新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西安高新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单项排名上始终位列前茅。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辉向采访团介绍说,目前,高新区已编制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提出西安自创区发展目标——到2025年西安自创区实现全口径营业收入5万亿元,科技型企业数达到8万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超过200家,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8%以上。同时,根据科技部要求,高新区已经启动了《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初步将西安自创区核心区的范围确定为155平方公里。

在深入了解西安高新区建设后,本报记者采访《沈阳日报》总编辑张春风,他说:“在高新区看到的各项指标让我觉得十分振奋,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自身具有丰厚的科技人才资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当紧抓‘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发展机遇,把握科技创新这根主线,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统筹资源   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走进西安科技大市场,媒体大咖们对这一平台的建设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了解到截至2015年,西安科技大市场累计完成技术交易额627亿元,累计入库共享设备9000台套,2015年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达30%的成绩后,《成都日报》编委吴刚向本报记者说:“西安科技大市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从设计到理念都非常新颖,值得成都借鉴。据我所知,在成都还没有一家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转化平台,而西安科技大市场的做法突出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资源,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的问题。”

据了解,2011年4月,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区共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启动。5年来,西安科技大市场按照市场化运营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系,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问题,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军工与地方四大体系的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成为全国高新区科技资源转化的典范。

“西安和成都同处‘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西安科技大市场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有一些探路经验,有一些指导意义。而成都高新区在与高校合作方面非常深入,合作层面有深度和广度,也值得西安借鉴。” 吴刚说。

军民融合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媒体采访团走进创立于1998年的中航富士达,这里是西安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提交我国第一个连接器IEC标准(国际电工标准)机构提案开始,富士达已有7项提案成为正式的IEC标准,不但确立了在射频连接器行业的领导地位,也带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编委莫士安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富士达生产线,他向本报记者谈道:参观之后,对西安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了解,西安高新区建设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功能配置、创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上都非常有亮点,如果说杭州滨江高新区以“互联网+”为特点,用创新服务民众生活,那么西安高新区的特点便是产业基础全面,服务领域更多,对“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没有想到作为西部内陆地区,西安竟有如此大的创新动力,科技大市场的创新为企业所做的服务也做到了极致。”莫士安说。

记者 闫珅 实习生 刘洋 采写

新闻推荐

从新起点 再次走向世界 媒体人探访西市梦回大唐

媒体同仁在大唐西市博物馆采访媒体同仁在城墙上游览、采访“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唐朝诗人张籍的《凉州词》,描写了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忙景象。1000多年前,从盛唐古都出...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