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杏林耕梦 ——记安康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振东

安康日报 2016-08-08 22:15 大字

[摘要]——记安康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振东

安康市中医医院门诊大楼14楼,这是王振东的第二个“家”。这么多年了,身边的亲朋好友熟悉了他的行踪,“要找振东,去科室。”

王振东就这点儿“秘密”。呆在哪儿都没有呆在科室让他更踏实自在,这种“最深情的陪伴”,在外人眼里多少有些迂腐,但他却不这么认为。被他当作“命根子”一样疼着护着的,是比自己的孩子大不了几岁的消化内科。

7月30日,周六下午两点钟,又是一个火辣辣的天气,见到记者,他顺手将看了一半的《伤寒论》反扣在桌子上,神闲气定地扶了扶镜框,一脸书卷气尽显精气神。

他要等待下午六点或者更晚才能回家,当日,科室正在备战技术大练兵大比武。王振东必须看完赛前演练才安心,这比斜靠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要有意义的多。

他要的就是这份踏实感。

行医21年,交出一份厚重答卷

最近一次学术呈现是在7月上旬,一篇题为《除幽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弱证幽门螺杆菌相关胃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中华中医药学刊》第七期,王振东是第一作者。这是一份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分量蛮足。

谈到自己的学术成长,王振东好像瞬间被“激活”了,二十多年的从医岁月,流泻成一幕五彩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振东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其时的安康地区中医院接纳了这个“对中医着迷”的年轻人。很多人都羡慕他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怀疑他有“很厉害的背景”。王振东说,自己当时最大的“背景”就是5年的中医专业系统学习。

他的优势很快在临床得到充分发挥。毕业3年后,他有了一次珍贵的外出学习机会,赴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心内科进修。毕业7年后,在其时的大内科摸爬滚打渐有学术积淀的他,开始以副主任的身份参与科室管理,并有了自己的学术专攻方向。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先后获得了“安康市第三届名中医”、“陕西省首届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称号。

毕业11年后,随着医院对学科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打造,王振东出任消化内科主任。23名医护人员、43张病床,临床最冷清只有8名病患。分科之初,王振东面临的最大困局是,“让医生有病看”。为了实现这个朴实的愿望,他先烧两把“火”:为学科发展储备人才,增强发展后劲,更专业地服务优势病种;建章立制,以绩效考核管理为突破口,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为科室长远发展凝聚人心。

人才和制度成为握在手里的两张底牌。看似很普通的招数,如何才能精准发力,发挥点穴效应,王振东想到了第三把“火”:以身作则。

早上7点准时走进办公室,这是王振东这些年雷打不动的习惯,除非外出学习,否则准时准点。他将提前的一个小时用在苦读中医经典,这是他认为最营养的“早餐”。科室其他人却又另有说道,“上班提前,下班晚点,他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知道咋做才对”。王振东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我是主心骨,不能让大家的心散了,一起努力才能“养”好这个科室。

即便是回到家,他依然手不释卷,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所有这一切,只有两个目的,学习和检索。

实践证明,这份努力是有价值存在的。医院给出的评价是:对于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和治疗特色,疗效较好;对于急危重症、疑难病症有较高水平的分析和判断力,经常参与院内、外专家会诊,组织主持危重病人抢救治疗,得到同道们的广泛认同和肯定。特别是近年科室中医特色优势明显,在科室的管理中,无论是医疗数量、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满意度及经济效益始终居于全院临床科室前三名,科室多年来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先进科室”、 “绩效贡献奖”、“最佳管理科室”等奖项。

科室同事永远记着他兄长般的教导:做人、行医、做具有科研能力的医生。回望21年行医路,他交出这样的一份厚重答卷:在中省核心期刊及学术会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省卫生厅科技计划课题1项,省中医管理局课题1项,安康市科技局课题5项,获得安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科研成果全部应用于临床。

个性化“私人定制”:

让优势人才对应优势病种

“上个周医院技能比武,我们科8人参加,上台领了7次奖。”王振东脸上蓄满自信,“医院招聘的首名博士研究生就在我科里。”

王振东眼里这个“熊猫”级的院宝名叫崔翔,这个夏季,他正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肝病防治研究基地进修,研究主攻方向是肝病诊治。“学科综合实力绝对国内一流!”王振东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去湖北进修,就是要让他学到真本事。

远在湖北的崔翔还不知道,王振东在为他学成归来进行规划安排,“申请医院开设肝病科,让崔翔独当一面。”

科室里其他医生并不眼馋“崔翔式”的幸运,因为王振东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长进行个性化的“私人定制”。 2014年6月,宝鸡小伙张博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后,被医院招聘到消化内科工作。在他的眼里,王振东是个有想法的人。这个“想法”指的是,王振东为他规划了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外治及内镜下诊治。眼下,他很自豪,一方面是这个长远规划让他有了一个明晰的方向感,另一方面是科室实力在全省同级中医院都有位置。

尽管王振东的科室已经有好几名研究生了,但他依然向医院递上申请:再招几名研究生,补充科室力量。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土规矩”,医院为他招人,得先过他这一关。他说,“肚子里有没有货,我得要亲自面试。消化内科不养闲人。”王振东近乎苛责的选人标准,有时让院领导“下不了台”。但他有自己的说辞,“我得为这个学科负责把关。”

“周四晚”是消化内科的医护人员的“聚会日”。不过聚会的内容稍显特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科室医护人员轮流上台开展学术交流。“PPT课件制作,投影仪播放,着装整齐上台授课”这是王振东定下的标准。这种有质量的学习在每年至少要开展三四十次,王振东说,要给每个人搭建一个平台,要学会把肚子里的东西倒出来,时间久了,就会赢得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今年5月份,全省脂肪肝防治研讨会在市中医医院召开,科室医生华鹏上台“风光”了一把,王振东很满意,“很有范儿,讲得很自然,这都是平常锻炼的结果。”

作为科室医护搭档,消化内科护士长曾霞对王振东这种做法表示赞同,并且解读为,“搭平台、给机会、重培养。”9个字的落脚点是科室团队建设。

“他们的成长需要这样的平台和机会。”王振东说,他之所以逼着大家学习,就是为了每个人都能自我发挥。培养一个人,打造一个平台,再带动一帮人,只有这样循环,才能提升学科实力,让优势人才对应优势病种。

他始终确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这个霸气的团队已经引起了同行侧目,王振东一口气说了几个陕南领先:胶囊内镜项目、胃肠动力检查系统、食道胃酸测定……而最让他称道的还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他说,这个项目用“高精尖”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消化内科领域,能开展此项手术的市级中医院并不多,而安康市中医医院走在了前列。

中医特色参与成为科室一大亮点和传统。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开展中药外敷、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非药物疗法热封包、艾灸、耳穴埋豆、穴位埋线等技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已形成科室五大核心技术,分别是消化系统疾病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消化内镜下介入诊疗技术,肝胆疾病经皮、经肝微创治疗技术,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技术,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大部分技术国内先进,部分项目填补安康市乃至陕南地区空白,初步奠定了安康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在安康市的学术地位。学科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重点专科、被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授予“患者教育基地”和“爱肝一生健康管理中心”、被吴阶平基金会授予“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

不一样的“朋友圈”,好大一个“家”

因为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王振东的“朋友圈”慢慢变窄。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他用一款手机软件创建了另一个“朋友圈”——杏仁医生。他上门诊时,将自己微信二维码贴在电脑屏幕背面,并提醒患者可以扫码加微信好友。

进入自己的杏仁医生微信群,随时可以在网上问诊问药,如今这个“杏仁医生群”已有36人。他说,是个大家庭了。

“服用恩替卡韦必须每天同一时间服用吗?”

“最好是同一时间服用,这样药物浓度会稳定,疗效就会比较好。”

类似的问答并不鲜见。“这样让很多患者少跑路,省去路费和挂号费,我现场解答,方便也直接。”只要一有时间,王振东就活跃在自己的微信群内,有问必答。

“医术和医德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脚,缺一不可。”在王振东的心目中,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学会和患者相处,要学会为他们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文件,他指着密密麻麻的各项数据告诉记者,“我们科室药占比完全控制在医院规定区间,耗材呈负增长……”见到记者不解,他补充了一句,这两项指标能直观体现科室医生是不是在开单提成,也就是加重患者医药费用的“大处方”。

也正是如此,很多患者和王振东成为了朋友,有的还视他为亲人。“几天前,我晚上在河堤上散步,一位80多岁的阿姨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最近身体咋样?”沉默了片刻,王振东说,阿姨的老伴去世五六年了,之所以还惦记着我,是因为在老人生命弥留之际,我一直陪伴着,子女们忙,我每天争取到他病床边望一眼,看到我,他们就有了指望,心里安稳。

几年前王振东在科室推行医护一体化服务,具体地讲,就是一名临床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一个治疗小组,以此精准诊疗责任结对的临床病患,根据疾病演变和治疗效果,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做到点对点的服务。“把医患关系拉近了,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曾霞给出的答案是,“再累都值!”

到底有多“值”,王振东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安康城区一名张姓患者因患“脑梗塞”、“心肌梗死”,经自己的团队的精心救治,多次将她从死神的手里救了回来。现在只要是她或她的家人生病一定会来消化内科,老人说,只要看到这里的医护人员,身上的毛病好像就松泛了。

今年上半年,王振东和自己的团队从消化内科55张病床上送走911名患者痊愈出院。王振东说,每一名患者都留下了一个故事,他和自己的团队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舒心地从这里出院回家。

在患者心中,消化内科也是他们温暖的家。不远,就在身边。他们时常也念叨这一句话,“要找振东,去科室。”  记者 吴昌勇通讯员 王超

新闻推荐

古城迎来 “草根”足球盛宴

本报讯(记者王瑞)元旦假期,西安欧亚学院迎来“草根”足球盛宴,铁子帮“铁丝”联盟杯(卡尔美)全国总决赛在这里火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名足球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共聚一堂,尽享足球的快乐。...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