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裸 婚 □臧其恕口述 赵小乐整理

西安日报 2016-08-03 20:12 大字

1953年,我在西安十区区委上班不久,认识了在十区供销社上班的崔元芬。

当时,我俩都响应号召报名上了在职干部补习学校。那时上学很辛苦,学校在鸡市拐,我们住在金花路,来回都是步行。学校早上5点半开讲,我们4点多就得起床,5点前必须出发。7点钟上完课还得跑回单位吃早饭,8点上班还不能迟到。那时没有公交车,也没有自行车,只能靠两条腿,冬夏都如此。开始我俩还不好意思一起走,但5点时天还不太亮又不能不一起走。元芬是初中毕业生,基础好。我才上过3年夜校。我俩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不但坚持了下来,还顺利升到高中班。同学两年高中班毕业了,我们的爱情也成熟了。由此说来谈恋爱反而促进了学习。

我们的恋爱、婚姻当时并不为人看好。崔元芬是西安老户,小康人家,比我还早两年参加工作。那个年代女同志工作的少,谁能找到一位有工作有文化的姑娘是一件很有面子、让别人“羡慕嫉妒”的事情。何况,当时追求元芬的竞争者不少,许多人实力比我强,其中有政府里的科长,也有资本家(牛奶场场主)的“富二代”。而我的出身不是根红苗正,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来讲,以后是很难有大作为的。经济上我只身来到西安,无钱无房,是个“穷光蛋”。元芬的父母说:“外地人一个在西安,又没房子又没家,啥都指望不上。要是把你带走了,我们可咋办?”可是元芬铁了心,就要嫁给我。她说条件并不重要,只要人好,实诚可靠,聪慧还有上进心就行。爹妈也只好随她了。再说那时成天演的是《小二黑结婚》《梁秋燕》,整天宣传的是“自由恋爱”,谁敢硬反对。

1956年8月,我和元芬结婚了。这个婚礼只花了15元钱,买了水果糖和沙果,让同事区委通讯员曹振华帮忙给大家散一散,众人也凑份子送了笔记本、脸盆等纪念品。没有婚房,没有家具,正巧我当时在铁炉庙村驻村,就借了村干部王秉义家的一间厦房,两人的被褥合在一起,就过起“两人世界”。没有锅碗瓢盆无法做饭,新娘子头3天在妇女主任白惠琴家吃了3天派饭,一人一天交4毛钱。老混下去不是事,我俩试着做饭。开始借房东家的锅灶。等房东家做完饭,我俩才开始做。可房东家十几口人吃饭,锅太大了,两人的饭不好做。我就自己动手,找了个旧铁桶,剪了剪,砸一砸,再糊了泥,做成一个小炉子,又买了锅、碗等。可自制的炉子不好用,一锅水急忙烧不开,两个人你扇一会我扇一会,一顿饭半天吃不到嘴里。不久同事韩松山的姐姐举家迁回浙江,搬不走的锅碗瓢勺连剩余的粮食、煤炭都送给了我,我俩的小日子才慢慢步入了正轨。

新闻推荐

党建“十个好”基层添活力 长安区创新基层党建福泽百姓生活

党建“十个好”基层添活力如何以党建工作的“活色生香”,搅动农村党建“一池春水”,让百姓生活“有滋有味”?长安区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结合“三严三实”专题...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