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强城市治理为抓手 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杨建科
城市治理是当前推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迫切任务。世界城镇化历史一般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城镇化,二是再城镇化,初始城镇化是粗放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城镇化的提升速度,农村和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再城镇化发展相对精细化,更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全面发展,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和生态环境建设,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修正、完善和超越。与前一阶段对应的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初期,与后一阶段对应的是城镇化的中后期。据市建委统计,“十二五”期间,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西安,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2.61%,已经属于接近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换句话说,西安正处在向城镇化后期发展转型的阶段,这个阶段更注重城市的精细化发展,注重城市建设发展的质量和环境,诸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就是如此。
近几年来,在再城镇化追求质量和内涵发展维度上,西安做了很多努力,通过城市建设项目投资,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垃圾处理、城市遗址公园、旅游名镇和生态湿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正如上官吉庆市长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所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还有短板,“品质西安”建设还面临诸如雾霾治理、公共交通治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亟待突破,需要扎实开展城市治理的专项工作。
城市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需要找到抓手,应该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抓住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规律、摸清现实的边界性条件,寻找综合施策的手段和方案。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先进理念,既要与国际先进城市对标,又要体现以满足城市居民宜居生活为核心,在“精”“细”“实”上下功夫。就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的现实感受而言,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幸福体验的重要维度,西安的城市生态环境,以雾霾治理为重点,仍然需要持续发力。另一个关乎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维度就是公共停车空间的严重不足,城市的各条马路、人行道、街角成为停车场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乱停车而引发的交通拥堵、违规停车,甚至路怒症随处可见,这些问题在上、下班高峰,午、晚餐期间更为严重,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出行满意度,降低了市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为此,在汽车社会急速来临之际,研究公共停车场建设的困境、大力推动各种类型的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是当下城市治理的当务之急。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有效治理和综合解决,还有待于整个城市管理体系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既然要与先进的国际城市对标,也就要对标相应的城市治理理念和能力,大多数发达国家搞城市建设都是拘束自己、方便居民。例如在地铁建设上,一方面在时间进度上最短时间完成施工恢复通行,另一方面,尽可能少占公共通行空间,压缩施工空间。从西安地铁建设、交通高架桥建设实际看,以施工为名,大面积围堵交通空间、任性的拖延工期,体现的是以自己方便为本,不是以市民生活为本,这种城市综合管理理念和执行力更需要好好提升。
城市治理的顺利推进,既要有环境、交通、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等城市硬件和管理方面的建设,也要注重市民的行为和素质的建设。一切好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没有高水平素质的市民的遵守和维护也不能持久。城市治理的软环境更非一蹴而就、更要久久为功,而且软硬两手要结合起来推进效果更明显。当前,城市治理中居民的公共伦理、公共信任不足,在遵守社会规范、践行公共道德的集体行动上一盘散沙,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存在困境。其中固然有利益追求产生的社会分化,但是社会整合机制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城市化、工业化加快了社会流动,增强了社会的匿名性程度,社会分工的细化也瓦解了传统的集体道德,陌生人社会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特点,如何通过建设熟人社会来重建社会信任是城市治理的一个关键课题。事实上,公共空间的缺失使得熟人社会和集体行动难以产生,社会整合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以马路乱停车为例,如果有充足多样的公共停车场,大家首选会是按规矩停车,少数违规者也会在群体压力下选择守规矩,再加上执法惩罚,马路乱停车必然消解于无形,而今的群体性乱停,根源在于停车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公共停车场、城市公园、生态遗址等就是公共空间,就是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空间内有集体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以群体压力的形式规范公共空间的行动者。为此,城市治理应当抓住通过公共空间的硬件建设,唤起和改善居民的社会团结的软件建设,进而提升整体社会治理水平。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闫珅)8月4日下午,市环保局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出安排部署。会议指出,全市环保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