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发展引领新区建设 生态文明筑梦美丽浐灞

西安日报 2016-08-25 18:57 大字

《西安浐灞生态区国家生态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研讨会现场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世博园再生水景观补水

浐灞河水环境质量基本恢复到地表Ⅳ类水平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浐灞生态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及国家林业局九部委联合组织实施,代表我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领域最高水平的创建工作,旨在研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以及主体功能定位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效模式,通过系统评估总结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批准浐灞生态区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浐灞生态区作为其中唯一的开发区,将在今后5年中推进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以及创新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管理制度等重点工作任务。

先行先试  打造生态文明示范高地

作为西安实践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浐灞生态区的生态建设带来颇具特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浐灞生态区浐、灞两水“滋润古城 惠及市民”的综合治理已经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应,吸引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西安浐灞生态区自成立以来,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思路,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培植现代产业,创新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环境优势凸显

先后建成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等大型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区域新增水域湿地面积955.9公顷,河流湿地覆盖率达13.2%,累计形成林地近1371.6公顷,林地覆盖率达15.4%,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平方米。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年再生水回用量接近1000万吨,浐灞河水环境质量基本恢复到地表Ⅳ类水平,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市最佳水平,已成为西安生态环境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水利部、国家住建部批准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累计形成欧亚经济论坛、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安使领馆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和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国际品牌及合作平台。

■创新发展成为内生动力

秉承“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工作理念,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充分利用开发区的灵活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通过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构建灵活有效的运营模式。“生态立区”理念在发展建设全过程中得到坚决贯彻,生态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完善,针对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交通及建筑、资源集约利用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尝试并取得积极进展。

制度创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浐灞生态区将按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要求,结合区域实际,重点开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工作,并且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引领,在思维理念、价值导向、空间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率先大幅提高绿色化程度。

浐灞生态区充分遵循上位规划功能定位及指标要求,研究制定空间规划的编制指引和技术规范,统筹环保、土地、城乡、国民经济等各项规划,制定多规合一工作方案及路线图,明确内部各级别审批权限,构建分级管理、弹性协调的规划编制机制。统一规划编制原则、编制依据,协调规划年限,明确各级规划的范围边界与空间布局。搭建“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对规划方案进行跟踪与合理化评估,及时调整修改,实现决策动态优化。

创新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管理制度,构建灵活的开发区综合管理机制,浐灞生态区以现代金融、生态旅游、会议会展为主导,以低碳环保、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以商贸物流、健康体育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创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加快建设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完善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营造先进和谐的生态文化体系。

重点工程 点亮生态文明新篇章

经过十二年的生态治理和开发建设,浐灞生态区已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统筹兼顾、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具备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基本条件。

■建设城市最美绿道网系统

整合现有自然生态景观、交通组织以及商业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推进由绿廊、慢行道、服务设施(驿站)和标识体系等组成的绿道网空间系统建设,用绿道联接区内公园、河流、广场、商区、学校、地铁、公交枢纽等一切重要优势资源,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健身休闲和交往空间,推动区域向都市健身休闲区转型。优化城市绿色出行空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经营服务水平,将绿道网建设成为开放、智慧的合作平台,成为城市建设的“绿道网+”。到2018年底,建成100公里城市绿道网络。

■构建融入城市和生活的都市河流景观水系系统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八水润西安”战略要求,突出浐灞两河的生态核心地位,坚持“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治河理念,以满足市民迫切滨水休闲需求为出发点,推进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雁鸣湖等景区的升级改造,加快广运潭公园建设,启动金融商务区、世园园区、湿地园区景观水系规划建设,打造具有江南韵味的都市水乡。到2018年底,建成开放广运潭公园,建设完善尚水街、灞河渔人码头等滨水商业服务设施,新增景观水系10公里,区域景观水面面积(含湿地)达到18000亩,以浐灞河为中心的都市景观水系网络基本形成,居民滨水休闲生活实现常态化。

■优化城市综合供热系统

全面优化城市供热能源结构,构建以城市集中供热为基础,以区内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余热利用(再生水供热)为先导,以干热岩、浅层地热、太阳能光伏为补充,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辅助的城市综合供热系统,利用区内大面积绿化等有利条件,推动分布式供热系统建设,降低区域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用能效率,建设“清洁浐灞”。

■升级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系统

将再生水利用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依托区内4座污水处理厂,以实现四座污水处理厂组网并联,全区域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快再生水管网及生产设施建设,使区内工业冷却、道路保洁、车辆洗涤、建筑施工、绿化养护、环卫设施及景观水体全面使用再生水,推进再生水的资源化、效益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再生水市场化运营。按照每年新建再生水管网15公里,每年新增再生水使用量不低于150万吨的建设速度,到2018年底,区内主要道路、节点完成再生水管道的敷设,再生水管网覆盖面积达到60%,年使用量不低于1500万吨,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系统基本形成。

■建设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坚持以建设绿色清洁城市为核心,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发展目的,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的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将资源再生利用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机融合,建设合理、高效、节能、环保、有序的垃圾收运处置与管理体系。到2018年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与西安市整体系统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绿色生活标志。

■打造能自主呼吸的海绵城区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利用区域现有生态优势,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流、湿地等自然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基础设施,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通过屋顶绿化、透水铺装、集水工程等措施,开展生态区海绵体建设,最大限度提升对雨水资源的吸收、蓄渗、净化和再利用能力,将生态区建设成为会自主呼吸的海绵城区。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区域雨水管网改造提升,以总部园区、世园园区作为海绵城区建设首发区和示范区,集中建成海绵体城区面积不小于10平方公里,以城市雨洪调蓄控制系统和海绵城区技术平台为主的能力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新闻推荐

市气象台发布强降水降温消息 今明人工增雨气温下降6℃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实习生闫杜鑫)记者从省、市气象部门获悉,今明两天,陕西省和西安市将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对在旱情较严重的关中和陕南地区积极开展空中、地面立体式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降雨过程...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