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西安高新区调结构转方式 科技之城 创新驱动
■《人民日报》记者 王乐文 龚仕建
近日,国家科技部发布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在全部4个一级指标排名中,西安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第四。
“创新驱动”是西安高新区的永恒发展主题。近年来,西安高新区重点服务扶持创新型、新兴业态的初创企业和具备一定创新实力的本土中小企业。在近1000平方米的软件园“移动梦工场”,经常举办融资推介、项目问诊、专家指导、沙龙讲座等各种活动,免费为企业把脉,帮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被称为“草根创业男”的陈汝刚来自农村,入驻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后,他的“分秒速递”公司从配送外卖起步,在“移动梦工场”的支持下利用IT系统将业务升级,目前已与外卖平台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配送商合作,日处理订单量达到8000单。
西安高新区还有效对接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设立科技型专营银行10家,以及2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基金。建设了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并以政策激励吸引了一批拥有前沿技术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管团队入区创业。
2015年10月,“西安市众创示范街区”正式授牌。次年又规划建设“瞪羚谷创业社区”,打造“创业+商业+生活”的复合型创业社区。其开创的“1+N”孵化器集群发展模式、“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全孵化链条,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五模式之一的“西安模式”。如今,西安高新区聚集了创业咖啡类、媒体驱动类、创客空间类、投资驱动类等40余家众创空间,入驻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近千家。
2014年9月,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它是国内首家上市的纯军工民营企业。“以军品的质量品质来带动民品的发展,民品能够快速通过市场反馈,反过来为军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公司董事长贺增林告诉记者,天和防务研发的技术,全部都是军民两用技术。从“以民养军”到“以军扶民”,再到“军民融合”,天和防务不断延伸产业,完善军民结合产业布局,成为地方军工电子产业的“排头兵”。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目前全区涉军企业达300余家。依托西安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西安高新区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促进军工企业与各类企业融合进展。2015年,军民融合产值突破900亿元。
73岁的西北大学退休教授董兆麟研发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HA纤维颗粒,相比于国际同类材料产量高、成本低,可根据需要再加工成可吸收螺钉骨板等各类骨修复材料。但由于该成果产业化周期长、成本高等原因,一直未能走向市场。今年初,在西安科技大市场技术经理人的推介下,这项成果第一期1000万投资已经落实。如今,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区共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已成功“撮合”多项合作。
2015年,西安高新区全年新注册各类企业8300余家,备案科技企业小巨人累计达到430家,企业总数超过4万家。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00多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60多项、行业标准300多项。目前,西安高新区已聚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和技术中心200余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育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1.8万人、高层次留学人才112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
(原载201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贺建荣李向红实习生张枭)9月12日,由国家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主论坛活动“丝路文化长安论坛”在西安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