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访绳张村制笼艺人

西安商报 2016-07-06 04:01 大字

陕西阎良有个三贤村,这个村的得名就是古典名著《三言二拍》上记载的“三人哭活紫荆树”的村落,过了出了三个孝子的三贤村朝东走,分别有两个村,一个叫炮张村、一个叫绳张村,之所以叫炮张村,据说历史上村子以制作花炮为主业的人多,以张姓为主;另一个村之所以叫绳张,是因为这个村庄历史上以制绳为业的人多,也以张姓为主。现在这两个村都没有做炮和做绳的人了。但在绳张村有一位制笼艺人张建平却远近闻名。

一个质量好的笼可以用30年

7月5日,记者在绳张村见到了51岁的制笼艺人张建平,他只上过小学四年级,15岁就拜师学艺了,不过不是学习制绳技艺,而是制笼,他的师傅叫张德,张师傅曾在西安竹耙市开笼铺,60年代回到阎良,在街道开过笼铺,后回到村里。张建平跟着师傅学了三年,毕竟是生在一个有手艺传统的村子里,他学得很快。1980年,87岁的师傅张德去世了。张建平说师傅是把自己一生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自己。师傅曾今告诉他,一个质量好的笼保证你蒸馍好,保证你可以用30年。

在采访中,张建平告诉记者,36年来,他很少出门,一心制笼,可以说“不通世事”,西安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王智主任曾邀请他来西安,他竟怕迷路走丢。可是一提起制笼,他得意地对记者说,什么样的笼都难不倒他,眼睛一扫,就知道大概尺寸,手上就能拿捏得了。这一行基本上没有技术上的季节性,而是过年过节用量巨大,过了腊八,集市上笼的销量最大。

笼的工序繁多

“做笼的工序少说也有十几道,先是裁剪笼带做笼圈,用柳木、桦木等,柔韧性好,弯曲度好,质地坚硬,经过长时间的蒸煮,也不易变形,下来是打笼眼、锥笼身,再下来是安笼带,有些要用铳子铳眼,还有砸笼底、压笼壁、打眼固定安龙桄等工序。有道工序是用笼圈等着穿好没有修的笼壁画圈圈,然后用柳木疙瘩锤头、垫着木墩、砸竹篾等,也有竹皮编制成竹席做笼壁,桦树皮和柳树皮作笼圈,密封好。”张建平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介绍。

西安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王智主任告诉记者,制笼中涉及到一个工序,有一个很古老生涩的汉字,就是箅,字从竹从畀,查字典知,这是一个会意字,箅就是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陕西话叫“镜壁”,其实是“甑箅”,主要是用在蒸东西时垫在锅底,起到隔了水,却能有蒸汽上来的作用。

笼箅片的核心技术是“竹穿竹”,即组成笼箅片的竹片条选用生长三年以上毛竹,要宽竹篾片,平铺,要毛竹稍子,竹子不可有结巴,每个竹篾片要从薄薄的竹片中间撬一个缝隙,穿过竹片互相连接,不可用线打笼壁,而是用竹子穿连。张建平给记者介绍,如果用线串起来,反倒说明是外行人。“笼要圆、又要平”这是老师傅们常说的口诀。“上下缝子不可太密,因为竹子有热胀冷缩现象,竹子编制笼箅片,没有气流水,质量好,而桐木、杨木、松木造笼的桄桄,保证了受潮不变形,不弯曲、无异味。”这是张建平在日常制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张氏笼销往全国

乡村的笼匠一般分为开笼铺与游走吆喝修笼制笼两种。最初,张建平也是骑着二八自行车,驮着工具和比自己高一个人的捆绑在一起的笼游走乡村,后来名气大了,上门的顾客多了,他索性就一直在家做活,张氏笼销发往全国。(记者袁志强)

新闻推荐

陕西通告6批次不合格食品

本报讯(记者张电达)7月8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近期抽检结果——此次抽检涉及饮料,淀粉及淀粉制品,方便食品,蜂产品,水果制品,食用油,乳制品等18类131批次样品,合格样品125批次,不合格样品6批次。不合格样...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