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爱·行走 一场诠释爱的视觉盛宴 ——2016年市救助开放日系列活动暨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活动纪实

渭南日报 2016-07-01 21:06 大字

本报记者高娟

2016年6月18日,全市救助开放日系列活动暨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活动在城区中心广场拉开帷幕!这场规模宏大的视觉盛会,令全市的目光在这里聚焦,让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力量在这里聚集、传递、扩散开来。

这是一次大动作。全市从上而下,从市政府到市民政局、市救助站全体职工,从农村留守儿童代表、社区困境儿童代表到学校老师、志愿者,从社会爱心人士到普通百姓,大家齐聚一起,为全市救助事业鼓劲加油,让爱心在东秦大地处处如潮水涌动。

这是一次视觉盛宴。作品通过深入救助一线的专题跟踪摄影创作,70余张优秀的作品从几千张中遴选后胜出展示。每张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救助故事,视觉上的冲击,引起社会共鸣,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更是一次爱的传递。活动以弘扬和践行救助职业道德为主题,用镜头真实记录救助工作者深入救助一线扶危救困的一个个生动画面,引导公众参与救助工作,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救助合力,传递温暖、关爱救助。

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冀良,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尚及全体党组成员等领导参加本次活动,活动还邀请了50余名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35名校园小记者、社会爱心人士及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出席参观。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法规,讲解救助工作程序,展示救助工作成效,增进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了解,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救助合力以便更好服务弱势群体。

用爱铺就回家路

——市救助站工作规范化、人性化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可怜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的有家难回,有的无家可归,有的年幼无知,有的老弱病残,有的身无分文,有的神志不清;他们失去了亲人的呵护,难以得到社会的关爱;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颠沛流离、挣扎生存。渭南市救助站坚持“以人为本,以救为急,以助为乐”的施救原则,通过推进“四级联动”救助管理机制常态化运行,在实践中用爱心、真心、细心和耐心,铺就流浪乞讨人员平安回家的爱心之路。

市救助站是主要负责对辖区范围内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救治、管理、教育、护送、安置和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救助站是和最需要帮助的人打交道,近年来,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探索关爱救助新办法,摸索救助制度新路子,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内部管理,开展主动救助,注重源头预防,较好地发挥了救助管理工作在城市文明创建、经济发展、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市救助站站长卞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大家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这次开放日活动,让广大市民了解救助管理站的职能和工作流程,以及救助管理站这1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感觉比想象中的救助站好太多了,设施设备很人性化,环境也很舒服。”第一次参观救助站活动的一位张老师说,来参观之前,她对救助站的印象是“脏乱差”,此次参观让她大吃一惊。

走进市救助大厅,宽敞明亮,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座椅、饮用水、雨伞、拐杖等生活用品,无不让受助人员感到温馨、体贴。

大厅寻亲自助查询,使寻亲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告诉参观者,为帮助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归家庭,通过这一个寻亲平台,如果有家属在网上看见他们的信息,只需拨打救助管理站的电话就能及时找到家人。记者在“寻亲自助查询平台”上看到,至今仍滞留在市救助管理站的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已经上传至网站,录入的信息包括滞留人员的近照、身高、体态、发型、发色以及救助时间和救助管理站的联系电话。

“以往很少接触救助站,第一次来看啥都新鲜。”参观的学生们很是兴奋,除了一间间被褥叠放整齐干净的宿舍外,救助站的图书室格外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这里有上千册的图书,平时可供流浪乞讨人员阅读。”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大家见识了救助站内一应俱全的设施: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务室、提供娱乐的绘画室和活动室、提供心理辅导的心理辅导室。“活动室内有跑步机,还能锻炼身体,条件真的不错。”

“这个‘母婴室’好温暖啊,一张大床旁边放着一张可爱的粉色小床,温馨、整洁。”参观的嘉宾们被一个“可爱”的房间吸引了。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孕妇和孩子专门布置的母婴室,让她们有家的感觉。”

在参观未成年服务区心理辅导室时,参观者被一个场面所吸引,只见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正认真地写着自己的心愿,心理辅导老师正在对他轻声细语地沟通。经了解,原来这名李老师正在通过书写,让男孩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为男孩做心理辅导。

此外,在市救助站新星困境儿童救助中心,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温馨的寝室、贴满彩色图画的绘画室、有发泄情绪的宣泄室、有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布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若是不知道,还以为进了住宿学校呢,处处都让人感受到活力和温馨。

“对未成年人开展的活动比较丰富,专业的师资配置也很到位。其实很多人都对救助站不了解,应该多推广,让大家都知道有这种救助方式。”前来参观的张老师提出建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3年来,市救助站共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6876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和受助对象的好评。2014年,渭南市救助管理站被民政部评为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并先后荣获“市级卫生达标单位”标牌、“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获得民政部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残运会举办期间救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民政厅评为西安世园会期间救助管理先进单位。

“渭南救助”吸引全市眼光

——市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热闹非凡

早上8时,距离全市救助开放日系列活动暨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活动开幕还有一个半小时,城区中心广场市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展区前已经人头攒动,展板、照片前围满了前来观看的群众。

9时15分,距离会议开始还有15分钟,偌大的会场里面已经座无虚席,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早已纷纷在会场上架起摄像机,摄影记者们也生怕错过这场盛会的任何一个精彩画面,早早调试好相机,站在了主席台前,所有人都静静地等待着活动开场。

9时30分终于到了,市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在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冀良的带领下,领导们上台为10名贫困儿童代表送上了礼物,并在活动公益墙上纷纷签下自己的名字,传递温暖,关爱救助,从我做起。

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令会场上掌声雷动,闪光灯频闪。文艺汇演在集表演、舞蹈、朗诵于一体的《少年中国说》中拉开帷幕。舞蹈《我有一个梦想》《妈妈的红灯笼》展现出了少年儿童的活泼天真,更是把少年儿童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呈现在观众眼前,整个舞蹈以完美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而集表演和诵读的《家风、家训》,更是让我们看到当今青少年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做优良家风继承者的决心;长期以来从事公益的“小天使”李雯一曲《天亮了》,唱出活动主旋律——传递温暖,关爱救助,将活动推向高潮,引起观众阵阵掌声。

市救助管理工作主题摄影展活动更是把这场“大爱·行走”活动推向高潮。在摄影展区,大家跟随着讲解员,一边认真地看照片,一边仔细聆听解说,从渭南市救助各项工作到救助工作重点项目及工作开展,从市救助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到渭南救助站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勤勉奉献参与救助的精彩瞬间,解说员声情并茂地细致解说,大家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感慨:“渭南救助人是一群有担当、有职业操守的人!”,并纷纷掏出手机扫微信,关注并参与到渭南救助工作中。

可以说,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一份真诚的希望。

照片《甜》中,脸冻得红彤彤的孩子西西(花名),常年跟随父亲在街头乞讨,不到6岁的他,已经跑了大半个中国,挨饿、被驱赶是家常便饭,看到救助站工作人员孩子很害怕,为了安抚孩子,工作人员正拿着糖果给她吃。这一幕,让参观者们为孩子的遭遇感到心酸,同时又为救助人员的举动感到温暖。照片《最熟悉的陌生人》,让我们看到当年父亲入狱时只有4岁的小星(化名)。为了帮助他和爸爸修复家庭关系,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多方沟通协调下,多年后,与爸爸终于见面了,许久未见面的他们有些生疏,有些不知所措。照片定格在见面中的生疏举动,令人为服刑人员的孩子心理健康担忧,他们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照片《第一次》是救助人员不怕脏累,为流浪儿童洗热水澡;《在路上》这是救助工作人员帮助山区困境儿童,让他们生活路上处处都是爱……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个让人心酸、泪流满面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因为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救助而令人动容、温暖,肃然起敬。

在展区,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扫微信、发朋友圈,用实际行动呼吁共同关爱救助,传递温暖。

看着一张张照片,回首那一幕幕温情动人的救助故事,卞伟深有体会地说:“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决非换一块牌子那么简单,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意味着更重大的工作职责。”

勇立时代潮头,情牵秦东沃土。正是心中装着百姓冷暖,装着人民的衣食住行,才有了渭南市救助站人对生命的坚守,才有了爱的搜救,才有了不离不弃。这就是人间大爱,这正是建设美丽中国所需要的素养和精神。

新闻推荐

唱起来跳起来社区居民乐开怀 ——华州区庆“七一”暨社区邻里互助文化艺术节扫描

本报记者刘聪梅通讯眼杨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6月29日至7月1日,华州区成功举办了社区邻里互助文化艺术节。这是渭南市首家社区文化艺术节,是该区纵深推进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级文明...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