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和第二届“安康好人”正式候选人公示

安康日报 2016-07-01 23:16 大字

(上接六版)

关红梅,女,1969年生,中共党员,安康市初级中学教师。

为照顾13名留守少年,防止他们放学后上街乱跑、进网吧打游戏,关红梅每天中午和学生一起在学校吃盒饭,和他们谈心、做游戏,补习功课。她对9个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经常深入出租屋找他们谈心,化解离异家长之间的矛盾,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受到家长的普遍赞誉。9年来,她像一块磁石把一群群青春叛逆的孩子紧紧吸引在自己身边,用爱心和汗水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师德标兵、“安康好人”。

孙庆勇,男,1968年生,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洛村村医。

1996年,孙庆勇因车祸高位截瘫,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选择了拿起听诊器,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继续为乡亲们治病。2005年,房屋、诊所被泥石流冲毁,再次陷入困境的孙庆勇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诊所。常年的积劳成疾,习惯性神经痛的他患上了褥疮,却每日坚持坐诊6小时,细心诊治每一例病人,遇上危重病人,就让妻子推着轮椅到病人家里去诊治。20年来,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轮椅上默默地为山村里乡亲们解除病痛,年门诊人数超过2000人次。

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陕西好人”、“中国好人”。

朱雪梅,女,1978年生,安康高新区联合小学教师。

她执教20年以来,在教育教学中勇做灯塔,多年来带出了优秀的语文组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对区域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她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对留守、贫困、单亲儿童给予了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主动支边,给山区教育注入动力和活力,是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园丁。

先后被评为“安康好人”、安康市学科带头人、安康市乡村好教师、安康市师德模范标兵。

张晓涛,男,1971年生,中共党员,宁陕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队长。

从警20余年,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履行着巡逻、执勤、服务等警务职责。在严打工作中,他冲锋在前,带领巡警队员忘我工作。巡逻过程中,他心细如发,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和各种突发情况,他能凭着过硬的业务技能、体能素养,带着队友从容应对,全身而退。曾参与警卫任务100余次,亲手抓获违法犯罪份子百余人,办理刑事案件30起,寻找迷失老人儿童25人,解决纠纷50起,救助危难200余次。

2013年被评为全市十佳巡逻民警。

李世斌,男,1968年生,中共党员,平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为了实现自己“兴农奉献”的人生志向,身残志坚的他,在农技推广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让他从一名农技骨干成长为一位资深农技专家,引进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开发了中药材课题研究和新型沼气建设,填补了多项农业技术空白;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平利县设施蔬菜产业从无到有,并取得相当规模和经济效益,被广大群众誉为“科技财神”。

李光明,男,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共安康市委党校退休干部。

2006年李光明退休后,又继续担任市委党校老干支部副书记,同时当选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学会刚成立时,既无场地又无经费,他骑上自行车四处奔走寻求支持,最终使学会运转走上正轨。《安康老年》季刊开办后,他兼任主编,经常加班加点写稿、审稿、改稿。迄今己出刊18期,刊登各类文稿700余篇、90余万字。平日里,他还经常深入老干部家中走访谈心、了解诉求,给高龄老干部祝寿、拜年、分发慰问品。在办理老年人优待证时,他挨家挨户深入到21户老干部家中收取证件,统一办好后再分送到每一位老干部手中。

先后被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省老年学学会先进工作者。

杨绪贵,男,1961年生,中共党员,白河县扶贫开发局扶贫规划股股长。

56岁的杨绪贵不懂电脑,他靠手写、打算盘,一个人整理完了82个重点村的扶贫专档,白河的工作还被作为范本带到省市学习。一次项目验收中,一村干部虚报了500方的通组公路工程量,杨绪贵亲自实地丈量核实,减掉了虚报的资金,并严词拒绝了村干部塞给他的“好处”。多年的辛苦操劳,下肢静脉曲张、重度脂肪肝等疾病侵蚀着杨绪贵的身体,家人劝他办个病退享清福,但他仍喝药维持着坚持工作。

沈桂冬,男,1975年生,中共党员,安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率先在安康地区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每年开展各类心脏介入手术3000余例,成功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数百名、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余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手术的抢救成功率达到98%,极大降低了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首次在安康开展并突破20多项心脏及外周血管介入技术,由他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成功。

先后获得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等荣誉称号。

党成玉,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安康电视转播台副台长。

大东山电视转播台海拔13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工作人员少,转播任务重。20多年来,党成玉坚守发射台一线,一马当先,带头吃苦,担当起技术骨干领头羊,确保了重要播出期和经常性的安全播出工作。他不但精通发射机、接收机的维修,而且对强电也是行家里手,台里高压线路有了故障他爬杆上塔去检修,低压配电出了问题他去处理手到病除。为了给单位节约经费,他就用板金做电炉,用废旧的钢材焊接工作台,改造旧的配电柜,使台上的低压配电柜焕然一新,不仅美观而且更加实用。

2012年,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安康电视转播台被评为“全国安全播出先进集体”。

夏金兰,女,1964年生,中共党员,石泉县环境卫生管理所副所长。

到环卫所工作后,她就和最脏、最累、最臭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和“垃圾”结下不解之缘。长年的环卫工作,夏金兰黑瘦的手掌上,是一排坚硬整齐的老茧,正是这样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才换来了城市的干净整洁。从事环卫工作16年中,每逢佳节,她却正和环卫工人们轮番加班,奋战在清理垃圾的第一线,最脏最累的活都是夏金兰冲在最前面,甚至连去西安看病,她都不忘走进周边小区,看看别人是怎么样收集处理垃圾。

2014年被评为“安康好人”。

曾广莹,男,1965年生,中共党员,镇坪县农科所党支部书记。

20多年来,他不计得失,全身心投入玉米杂交新品种研究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妻子多病、孩子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连续8年牺牲春节假期,到海南从事“南繁”实验工作,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完成上千个杂交玉米组合实验工作。他亲自参与研究的十余个玉米杂交新品种通过省市审定后在陕南片区大面积推广,获省市科技进步奖项四项,其中三项技术属于国内同技术水平首创。累计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13篇,先后获得省市科研奖项20余项。

2014年被评为“安康好人”。

程开兰,女,1966年生,中共党员,紫阳县红椿镇街道社区支部书记。

她争取40余万元项目资金修建了社区活动场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社区支部班子从“一堆散铁”炼成了“一块好钢”;社区居民遭受水灾,她积极协调贷款帮助重建家园;集镇修建公墓,她筹资250万元修建殡仪馆;为了带动社区居民致富,她牵头开办养猪场、养鸡场;她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居民走下麻将桌,到广场跳舞、打球。去年她做完手术,医生叮嘱要静养三个月,不到一个月时间她又到社区开展工作了。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安康好人”。

五、孝老爱亲类(15名)

马光银,女,1947年生,旬阳县红军镇茨坪社区居民。

这一家的老人和女儿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个家庭是远近闻名的和谐幸福家庭。儿子在煤矿不幸遇难,抛下一个6岁的儿子和28岁的媳妇张瑞琴,马光银看着年轻的儿媳守寡,让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孙启贵做了这个家的上门女婿。张瑞琴患上了心脏病,需十余万元的巨额医疗费,马光银拿出了5万元的养老钱,同时帮她还了5万元的贷款,劝张瑞琴好好治病。为了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马光银主动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还要照料年幼的孙女,但她不怕苦、不叫累。

方英琴,女,1960年生,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沟村村民。

她的小儿子患先天性唇裂,1997年丈夫又患了精神分裂症。19年来,方英琴四处借钱为丈夫和儿子治病,花去医疗费近10万元。她记不清被丈夫“打、骂”过多少次,但她认为这是丈夫发泄的唯一途径,只要丈夫心里舒服,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她说“我不能放弃。丈夫是自己选的,有病了也是身不由己,只要他有一口气在,我就一定会把他照顾到底”。她每天起早贪黑的生豆芽、制作魔芋豆腐,送到广货街周边餐馆为孩子攒学费,学习缝纫技术为乡亲们补衣服贴补家用。

2015年被授予“安康市十佳好媳妇”称号。

王长翠,女,1973年生,中共党员,汉阴县铁佛寺镇合一村村民。

1984年,长嫂余召莲因刺激患上严重的精神病,时常发作。时任组长的王长翠不顾邻居和家人劝说,主动将长嫂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垫钱给嫂子治病买药,无偿提供吃喝,向孩子一样精心照顾她,天天为她洗脸梳头、洗衣端饭。长嫂虽精神患病,但对王长翠的信任和依赖逐渐胜过家人。余召莲的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条件渐好,多次预将母亲接回新家照顾,余召莲坚持拉着王长翠的衣襟,怎么劝也不肯松。如今的余召莲在王长翠的悉心照顾下,发病间隔时间越来越长。

先后被评为“安康好人”、“陕西好人”。

王永苹,女,1961年生,紫阳县蒿坪镇蒿坪村村民。

16年前,王永苹夫妇在火车上捡到一名女婴,取名黄开芳,9个月后发现是个聋哑女。小开芳3岁时因意外电击致右手截肢,夫妇俩借外债16万元将小开芳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现在小开芳在一所聋哑学校就读。为了给小开芳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王永苹的两个亲生儿子至今无钱结婚。由于常年劳累过度,王永苹已患严重风湿病六七年,还要无私赡养留守老人和残疾哥哥。王永苹用善良老实、踏实忠厚诠释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爱,诠释着大爱无疆。

2015年被评为“陕西好人”。

王守海夫妇,丈夫王守海,1969年生,汉滨区吉河镇福滩小学教师,妻子向茂秀,1976年生,汉滨区吉河镇福滩村村民。

12年前向茂秀的二哥遭遇车祸,二嫂把襁褓中的女儿丢下出走,8年前,厄运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大哥又出车祸去世,残疾大嫂再次将10岁的儿子“遗弃”,自此两位嫂子杳无音信。为了这个家,向茂秀丢下亲生孩子,孤身在西安打工12年,每日三餐不超过5元。王守海每天按时上下班,在家担负起赡养重病的岳父岳母,既给三个娃娃当爸又当妈。如今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而他夫妇却拉下了20万元的外债。

邓词珍,女,1977年生,汉滨区大同镇东红村村民。

14年前,25岁的邓词珍正在家里干农活,突然接到丈夫在外车祸身亡的消息。料理完丈夫后事,面对着贫穷的生活和漫长的人生路,邻居和亲友们纷纷劝她改嫁。她考虑再三,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娶她,得将公公和孩子一起“娶”走,“不愿赡养老人的求亲者一概免谈”。当他公公提出要到敬老院时,她坚决反对,哭着对公公说道“您的儿子不在了,我就替您的儿子给您养老送终。”公公听到她这发自内心的承诺,感动得泪水长流。改嫁后,她和丈夫真正做到了视公公如亲爹一般赡养。

2014年被评为“安康好人”。

刘桃军,男,1976年生,石泉县曾溪镇印石村村民。

2003年与曾溪镇黄传菊结婚。婚后不久,妻子出外务工,并坚持与刘桃军离了婚,女儿由刘桃军抚养。离婚后,由于前妻常年不归,留下高龄母亲独自在家,刘桃军毅然挑起赡养岳母和女儿的重担,靠在工地上打零工,养活一家人。岳母劳动受伤,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很困难。刘桃军并没退缩,四处借钱背着岳母看病。直至岳母病情得到好转。百善孝为先!刘桃军用自己的爱和责任、用实际行动弘扬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

何媛媛,女,1979年生,中共党员,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多年来她坚持照顾多位身患重病的亲人。姑姑患有心脏病,手术后排不出粪便,她就让婶婶和姑父扶着,自己用手去给姑姑掏粪便;大姨患有脑梗糖尿病褥疮等多种疾病,久治不愈,她自学插导尿管、冲洗尿道、清创等,把大姨接到家中悉心护理;小姨患有脑瘤,她四处筹集药费,寻求最佳治疗方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3位亲人,直至他们相继离世。

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安康好人”、“中国好人”。

余方佑,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岚皋县民主镇庙坝村村民。

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两幼小孩子,生活本已极其困难,但他又抚养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撑起了一个八口之家。对老人,他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是众所周知的孝子。对孩子,他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上学,是个好父亲。对亲戚邻里,他有事必帮,乐于助人,是村民眼中的好村长。余方佑对五个孩子一视同仁,疼爱有加。不管怎么艰难,余方佑都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只要自己有口吃的,绝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还要让孩子们上学。”

2015年被评为“陕西好人”。

李富霞,女,1990年生,平利县三阳镇泗王庙村村民。

她在繁忙的劳作中,一边照顾好痴呆的姑姑和年幼的孩子,一边悉心照料身患帕金森的婆婆。面对常年卧床的婆婆,她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每天为婆婆按摩、翻身、擦澡,婆婆经常大小便失禁,她从来没嫌弃过;就这样,她怀着一颗尽孝之心,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为了让婆婆更好的颐养天年,她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用瘦弱的肩膀与坚强的信念,担负和支撑着一个常人难以维持的特殊家庭。

汪益煌,男,1998年生,镇坪县牛头店镇前进村村民。

汪益煌4岁时,患上了结核性脑膜炎,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致使左腿残疾。12岁时,父亲在山西下矿时,发生意外造成双腿残疾,同年,从他3岁就开始外出打工的母亲离家出走了,只能单腿站立的他成了父亲的“保姆”。他每天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给父亲洗脚、按摩;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在坡地里种洋芋、玉米、黄豆和蔬菜,左腿常常疼痛的彻夜不眠;他抽时间找山货,由于腿脚不便,不能远走,就去近处别人不愿意去的危险地带采集竹笋、板栗等,卖了补贴家用。

先后被评为陕西最美孝心少年、“安康好人”。

陈英彩,女,1979年生,紫阳县双桥镇中良村村民。

16年前,陈英彩毅然放弃南方的高薪工作,与同村小伙李平步入婚姻殿堂,勇敢挑起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16年来,尽心照顾家中四位残疾老人,毫无怨言。64岁的婆婆患严重高血压和心脏病;70岁的公公是二级残废,并患有蛛网膜囊肿及冠心病;74岁的伯伯是三级残废,又聋又哑又瘸;98岁的奶奶常年中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陈英彩用辛勤和爱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彰显了一位乡村媳妇爱的奉献和社会责任担当。

2014年荣获全国百名“孝亲敬老”之星称号。

祝加爱,女,1972年生,岚皋县大道河镇月池台村村民。

2014年公公因家庭琐事投河自尽,留下了年迈多病的婆婆;丈夫因心肌梗塞去世,遗留下了27万元做手术时欠下的债务和一双正在读书的儿女;小叔同年脑溢血去世,与弟媳早年离异,失联多年,留下14岁的女儿无人照料。三个家,五口人,面对沉重的家庭重担,如果是别人,要么弃之不顾,要么改嫁,可祝加爱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照顾婆婆,她无微不至,百依百顺。对待自己的侄女他视同己出,和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尽心尽力,含辛茹苦,拉账累债供上学。

赵方勋,女,1964年生,紫阳县高滩镇文台村村民。

赵方勋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除悉心照料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外,20多年前,她主动承担照顾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雍自贵的生活,赵方勋最后说服家人,将雍自贵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居住,当亲生父亲一样照顾。逢年过节全家人添新衣服,雍自贵老人从没少过;雍自贵老人生病了,赵方勋细心地买药、煎药、送服,还为雍自贵老人购置了寿衣、棺材,让78岁的老人感动不已。赵方勋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

先后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安康好人”。

郭伟,女,1972年生,汉滨区五里镇民兴村村民。

1995年,她从子长县嫁入杨家。婚后第二年,丈夫78岁高龄的奶奶就因中风瘫痪在床;第三年,患内风湿的公婆紧接着瘫痪在床。自此,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她那年轻的肩膀上。每日她按时伺候两位老人起居,喂饭喂水喂降压血,坚持每天给老人洗脸、洗脚,定期擦洗身体,更换干净衣服;冬天家里洗澡不方便,她就用轮椅拉着老人前去澡堂洗。因她悉心照顾,奶奶去世时已是88岁高龄。奶奶去世后,她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照顾公婆的身上,她被村民称为公婆的“小棉袄”。

2016年被评为“陕西好人”。

新闻推荐

安康两景点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本报讯(通讯员李卫)“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目前有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6处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分别为:安康瀛湖风景名胜区...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