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夯实发展根基凝聚城市自信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五项重点工作成就综述

西安日报 2016-07-04 19:19 大字

景色秀丽的西安世博园(记者 王旭东 摄)

沣东新城三桥立交鸟瞰(记者 王旭东 摄)

黑河水源地草木丰盛,犹如天然氧吧(记者 王旭东 摄)

渭北工业区泾渭新区一瞥(记者 雷伟东 摄)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记者 王旭东 摄)

2012年7月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刚刚上任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高瞻远瞩,基于对西安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战略性地提出要全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五项重点工作事关西安长远发展,完全契合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卓识,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共识。

4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惠及全体市民的战略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持之以恒,扎实推进。董军、上官吉庆两任市长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督促解决问题。

回首“十二五”,五项重点工作不断筑牢着西安的发展根基,凝聚着西安的城市自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和支持。

作为一项对城市负责的重大决策,五项重点工作深深楔入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

●渭北工业区建设,补足发展短板,夯实发展根基,成为西安工业经济的重要引擎,让西安发展更有底气。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兼具民生工程与文化工程双重意义,惠及周边百姓,在世界树立西安文化符号。

●八水润西安,洗刷古都风尘,重现历史盛景,让城市更加灵动润泽、宜居宜业。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山青水净坡绿,交出满意生态答卷,为市民留下生态财富。

●交通枢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畅通西安血脉,彰显区域中心地位,让西安的未来增加更多可能。

渭北工业区建设

补足工业短板 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四年前,刚刚起步的渭北工业区临潼组团还只是一张白纸,处处只是荒芜黄土。

如今,漫步工业区内,宽阔的交通干道,惬意的公园小景,整齐划一的厂房,每个院内都有不逊于城市新区的美丽绿化,处处透露着勃勃生机。

2012年,市委、市政府清醒审视发展短板,反复调研论证,充分酝酿,科学决策,决定将强工业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决定全力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渭北工业区总体规划851平方公里,打造装备、航空、现代工业3大组团。通过渭北工业区的带动,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解决西安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率先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

渭北工业区在建设中坚持百年建设、集约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宏观环境下,整个渭北工业区逆势而上,交出了一份又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全面进入建设发展的“快车道”,迅速成为西安市工业聚集速度快、聚集程度高、充满活力的发展区域,一座宜居宜业的工业新城崛起于渭北大地。

截至“十二五”末,渭北工业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工业区已开发区域面积达到112平方公里,已建成112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518家,其中包括兵器西北采购中心、新舟700等一大批重点示范项目,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工业园区。去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39.6亿元、占全市比重20.4%,同比增长2.4%。完成工业固投434.6亿元、占全市38.3%,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增速12.3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渭北工业区在补短板、强基础方面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西安市 GDP 突破500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三个突破”令全体西安市民无比振奋。

市人大代表、渭北工业区专职副主任金乾生说,渭北工业区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拉起了一个城市的工业筋骨,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加高端,对全市的工业贡献程度将越来越高,成为西安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为西安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深挖西安文化标识 文化生态民生三位一体

文化是西安的根与魂,是西安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个性所在,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和魅力。作为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是历史留给西安的珍贵财富。保护历史大遗址,是西安的责任,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同年8月,成立大遗址保护特区,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并将总面积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

四年来,西安市坚持一手抓历史遗址保护,一手抓群众生活改善,优先将遗址核心区内9个村、生活条件极差的1.5万群众安置,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楼41栋,目前已全部建成封顶,遗址核心区内1.5万群众即将喜迁新居,创造了西安大遗址保护的成功模式。

四年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大面积补栽绿植,规划设计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安门大街、直城门大街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南护城河水系恢复工程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直城门遗址博物馆建设已启动实施,未央宫保护初见成效,已建成6.1平方公里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高度评价。

如今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未央宫内嫩柳随风摆动,桃花绽放新蕊,成为市民游客的又一大好去处,时有汉风爱好者来到未央宫前,着汉服、跳汉舞、吟汉赋,引来众多国际友人围观,仿佛汉时盛景重现。

通过保护好汉长安城遗址,西安市不仅实现了周边1.5万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提升,更深度挖掘西安文化标识,增强文化感召,以更强势的文化形象重返世界舞台。正如市委党校文化教育研究部主任王雪婴说, 在一定意义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是一项国家级工程,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比拟。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将使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根柢之城、中华符号之城,使我们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真正具有了国际文化视野。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南依秦岭,北邻渭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绵延千里的秦岭,是西安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大自然给予西安人的丰厚馈赠。

如今的秦岭,在西安人的努力保护下变得更加美丽,还未进山,已然沉醉。

为主动担当起保护秦岭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现实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实现“山青、水净、坡绿”目标,2012年起,西安市铁腕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治理标准,创新管理机制,把绿色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守护好青山绿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年来,西安市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对秦岭北麓进行环境提升改造,实施抢救保护、优化提升、公共服务3大类10个方面108个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项目,高质量推进环山路两侧166公里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制定景观提升方案,统筹沿线业态布局,一段一段整治提升,加强精细化管理,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一处一景,凸显特色——

目前,环山路玉兰园中的玉兰树亭亭玉立,长安大道上的国槐已然成荫,滈河大桥两旁万亩片林满眼葱翠,飞鸟翩跹……环山旅游景观带为进山游客铺垫了一路的好心情,秦岭北麓正成为让市民和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观长廊。

四年来,西安市依法治山护山,成立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专门机构,出台《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保护条例,修订完善片区控制性详规,对秦岭的保护更加全面。2014年,通过对202栋违建彻底整治,秦岭保护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中央联合督查组实地核查后认为,西安给全国38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法整治违建提供了治理方式方法。

通过保护,秦岭北麓更加碧绿苍翠,初步展现出了“山青坡绿水净”的生态新形象,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西安的最生动实践。而更好的秦岭,也必然会更好地陪伴西安、守护西安、馈赠西安。

八水润西安

打造水生态格局 释放生态惠民正能量

不知不觉间,西安的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或壮观、或灵动的水景,给予市民和游客无限惊喜:潏河旁的人面桃花、灞河边的折柳送别、曲江池畔的曲水流觞、涝河岸上传唱的渼陂泛舟……这些水边的情怀,是一叠由瞬间流向永恒的故事,赋予历史古城更多人文气息。

如亚洲主流媒体考察采访团团长、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副总编萨·马尔德巴耶夫所说,看到西安优美的水生态环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座古老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美丽城市。

为根本上解决西安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脆弱等问题,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将“八水润西安”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要求保护、开发、利用好西安的水资源,将库、河、渠、湖、池有机连通,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充分展现水的生产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善价值,服务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四年来,西安加快推动“八水润西安”工程。坚持柔性治水、畅通水脉,以润破题、以水润城,改造提升5大引水源、7块湿地、10条河系、28个湖池,建成万亩浐灞国家生态湿地公园等“八湖十湿地”,渭河、浐河、公式河综合治理如期完成,全市生态水面达5.17万亩,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西安的美景,让西安成为最具南方特色的北方城市。

四年来,沙河水街、汉城湖、世博园和护城河示范段等水生态景观区已成为旅游热点,接待游客数量分别占全市当期总接待游客量的51%、62%。西安城市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浐灞生态区周边负氧离子日均值3505个/立方厘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两倍。城市周边鸟类已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翻了3倍以上……

水绿了视野、润了心灵。昔日垃圾遍布、破败不堪的河道,变为堤固洪畅、水清岸绿的亮丽风景线;将干枯废弃、蚊蝇滋生的湖池,变为碧波荡漾、游人如织的生态示范区;把跑冒滴漏、千疮百孔的渠系,变为坚固整洁、水流通畅的引水大通道,“八水润西安”工程释放出越来越多的生态惠民正能量,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刻的民生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西安旅游设计研究院院长程圩认为,“八水润西安”工程,使得“自然之水”,变成了“历史之水”、“文化之水”、“人文之水”、“生态之水”、“产业之水”、“民生之水”,就是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西安样本。

水润古城、水旺城兴。到2020年,全市生态水面面积达到7.6万亩,湿地面积7.9万亩,“水在城中漾,城为八水润,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丽景象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因为水的滋润,西安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丽!

交通枢纽建设

畅通城市血脉 区位优势巩固提升

西安地处欧亚陆桥枢纽,在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具有东联西进、沟通南北的主枢纽地位,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将为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2016年5月10日,由西安飞往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的直飞航线正式开通。搭乘每周三班的波音787梦想客机,西安出发经过12小时即可抵达旧金山,这意味着西安乃至西北旅客去大洋彼岸都可以“说走就走”了。

美联航大西洋及太平洋地区销售副总裁马富斯介绍说,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西安已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开通这条直飞航线,就是因为看到中美之间更多的贸易与合作机会。

四年来,西安加快交通枢纽建设,围绕立体构建、内畅外联,建成西咸北环线、渭玉高速,改建西宝、西临高速,提升绕城高速通行能力,高速通车里程达532公里,实现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千公里一日交通圈”,西安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改造提升4条过境国省干线,使通车里程达1128公里,进一步增强了西安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高效对接;建成纺织城、城南等综合交通枢纽,公交保障服务能力跃居全国前列;建成运营地铁1、2号线,同步建设3、4、5、6号线,西安步入地铁时代;实施缓堵保畅,完成城市道路和微循环综合改造工程86项、交叉路口和公交港湾改造工程389项,打通改造断头路、背街小巷121条,建设公共停车泊位3.5万个,城市道路承载能力在全国排位靠前;国内航线240条、国际航线38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20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西安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地位巩固提升。

市人大代表、市交通局局长任立新介绍说,这四年,西安市公路交通迈入大调整、大建设和大发展的新阶段,是西安发展史上公路交通发展投资最多、成果最丰硕、群众受益最大的时期。

未来,随着西安市与东航等众多航空公司加深合作,西安将成为航空网络枢纽,进一步加快“陆空联运”发展步伐,进一步降低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提升城市投资环境,增加核心竞争力。五项重点工作给西安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结语

未来,全市上下将紧紧扭住五项重点工作不放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蓝图干到底,埋头苦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为西安“十三五”顺利启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丝绸之路新起点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均由记者 于京玄采写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雁鸣湖公园 打造东城生态廊道

7月1日,东望白鹿原、南看秦岭山的西安浐灞生态区雁鸣湖休闲公园正式开园,成为继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浐灞滋水公园后,浐灞生态区开放的第五个惠民公园。作为浐灞生态区民生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