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后申遗时代”—— 求取遗址保护与民生 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汉长安城遗址 (记者 王旭东 摄)
汉长安城天禄阁遗址前穿汉服、行汉礼的人们
(记者 王旭东 摄)
汉长安城少府遗址(记者 杨力 摄)
从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成立的那天开始,刘柯就一直在管委会综合办工作。作为一个要经常接待来访团体和考察团队的工作人员,这4年来,他听到最多的就是惊叹。“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专家都会激动,因为它对于汉民族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一位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也都会激动,与汉武帝、司马迁、霍去病、卫青、董仲舒踩在同一片土地上,这感觉用语言很难形容。”
2014年6月22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内外各家媒体的聚焦和全世界考古、历史爱好者的关注,汉长安城遗址的人气空前高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接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大力点赞。“我们多希望为这片遗址多做点什么。”紧张的工作间隙,刘柯常背起自己的单反相机穿梭在遗址区里,记录下那些美好而珍贵的瞬间。“可是做什么、怎么做、在哪里做,这都是关系到遗址的大事。”正如未央区委书记、汉长安城特区党工委书记汪文展所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面对厚重的文化我们充满敬畏,面对光荣的使命我们倍感压力。”
唯有创新这是史无前例的工程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址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历史文化宝藏,对它的保护也是史无前例的工程,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史上都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项目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表示,汉长安城的保护目标是整体保护、和谐发展,但它也是一个“非凡的挑战”。“这个挑战里包括要实现遗址本身真实完整的保护和传承;解决遗产地75平方公里内数万人的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可持续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非同一般的问题,现在叠加在一起,要求我们解决起来也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之间相互配合。”
在记者的采访中,特区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前遗址保护的模式和路径还不明晰,特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平衡用地、建设资金矛盾依然突出,制约汉长安城特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怎样在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取得最大的公约数,是摆在特区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既然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那么特区的建设也唯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西安区域特点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新路。今年年初,未央区委、区政府和汉长安城特区党工委、管委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汉长安城特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特区今年的工作和接下来3年至5年间的中长期发展做出了详细规划。实施意见明确,特区将以科学有效的保护理念和现代技术,体现遗址的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让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世代相传。特区还将坚持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创新理念统领特区各项工作,加速各类资源要素融合,努力破解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特区发展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顶层规划也首次被提到特区发展重要基础的地位上来,明确将建立健全思路清晰、全面覆盖、层级完善的总体规划体系,为特区发展绘制蓝图。汉长安城特区党工委副书记席正赢表示,“我们将建设一个具有类型代表意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一张西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崭新文化名片。”
扎实迈进“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一切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最终都将落脚在实际工作当中。进入“后申遗时代”以来,除了继续提升未央宫申遗区,整个遗址区的保护利用、绿化美化都是特区建设者们首先着手的工作重点。
“依据我们《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片区详细规划》的要求,我们下一步将在未央宫建立全新的文物阐释系统。”据特区综合办主任毛新亮介绍,这个文物阐释系统将以未央宫内的城墙、宫门、前殿等遗址本体为重点,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遗址展示解说系统、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游客引导服务系统、游客休闲互动系统。“比如游客来到未央宫前殿,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解说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这里的修建历史、建筑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语音解说。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文字展示,而是让游客感觉到‘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依托遗址区内的海量文物、遗存建设博物馆,是汉长安城遗址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亮点。已经启动实施的直城门遗址博物馆,将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示两千多年前的建筑遗存,让“娇气”的土遗址在得到全面保护的前提下与游客见面。规划坐落在西安门外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则将更多地展示遗址考古过程中挖掘出的大量可移动文物,让游客亲眼见识一下来自汉代的“宝贝”。“汉长安城遗址几十年的系统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比如瓦当、骨签、陶俑、钱币、封泥等,这些无不凝结着当时的工艺水平和人民智慧,可以帮助游客系统了解汉代历史、文化,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席正赢说。
水系恢复工程是遗址区内“后申遗时代”文物保护展示的另一大亮点。沧池和南护城河的考古挖掘工作年底前就将启动实施,力争在5年内完成基本勘探,并启动水系恢复展示工程,呈现汉长安城遗址的水韵魅力。特区专家咨询团成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吕仁义也一直关注着遗址区里水的问题。他说,“汉长安城周边本来就是有水的,如果这个水系能够贯通,或者部分恢复城内的水面,构建一个好的生态体系,那么不仅这里的开发前景会更好,给遗址保护也会带来很多有利条件,汉长安城里水的文章,值得好好做一做。”
智慧发展“活化”的遗址 和谐的特区
未央宫遗址区的面积约为整个汉长安城的1/6,在对这里的保护中,区内9个村子的1.5万名村民作出了巨大牺牲,离开故土进行了整体搬迁。但是在汉长安城遗址区里,大约还有40个村子3.5万名村民,再进行大规模的整体搬迁明显已不现实,他们的未来,如何规划?
在今年5月举行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高峰论坛上,来自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多位全国著名学者,共同筹划特区的未来,讨论怎样用未央宫这1/6,带动汉长安城其余的5/6。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周萍认为,从保护是根本到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科学利用,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转变过程。“无论是古代丝路这个跨国经济带的‘鼻祖\’地位,还是现在文物保护与民生工程并重的模式,汉长安城的意义都举足轻重。西安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周秦汉唐都城遗址为主的特色品牌,在这其中汉长安城本身就是佼佼者,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无可比拟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未来10年里,可以把它的伟大诠释一二。”吕仁义认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应该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内外统筹,双能并进的思路。“一个是保护,一个是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的开发利用。”他建议,在安置村民的问题上,应该将原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适当保留一些遗址区原住民的文化,成为汉长安城文化的一种延续。
巧的是,专家学者的建议,和特区建设者的思路不谋而合。汪文展就表示,“在加快汉长安城格局展示、推进未央宫遗址区建设之外,我们在未来5年里将着力加快遗址区内村落环境的提升。”根据规划,特区将启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程”,按照保留一批、改造一批、搬迁一批的思路,采取就地安置、异地安置、货币安置等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科学优化遗址区人口村落布局,并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基础配套,妥善解决村庄排水、交通等问题。“特区将探索推进‘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创新土地流转体制模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选择条件成熟区域探索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实现遗址区群众持续增收,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同时,特区还将以打造城市生态绿肺为目标,加快遗址区环境治理,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我们计划结合遗址保护、道路建设、村落整理等工作,高标准、大规模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确保‘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不断改善遗址区的生态环境。”席正赢说。
在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吴必虎的眼里,他理想中的汉长安城应该是一片“活化”的遗址。“这里不仅是遗址,也不仅是丝路起点,更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理空间。这个载体空间要多规合一,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在保护利用之间搭建兼容性平台。”他最后寄语这片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阔遗址,“汉长安城的未来应该是将遗产活化成为文明传承的载体,让遗址走进市民、游客的现代生活,让这里成为中外游客的体验中心。这才是汉长安城应该做的,而且我相信也一定能做到!”
本版稿件由记者 肖雪 采写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最对的地方
印象中每次来到这片广阔的遗址,总是骄阳似火的盛夏。火辣辣的大太阳底下,我遮阳伞配墨镜全副武装,再不断默念“心静自然凉”,却依然挥汗如雨。可一走进未央宫前殿拾级而上,就有阵阵微风袭人,如从汉朝吹来,瞬间神清气爽。
从2014年的盛夏到2016年的盛夏,汉长安城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后申遗时代”,我也多次来到这里采访,熟悉得就像探访一位老友。常常在走进这里之前,期望看到遗址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这期望多是落空的。偌大的遗址,36平方公里的面积是都市人难以想象的广阔,多少人撒进去都显不出拥挤,想要翻天覆地的变化谈何容易。何况这是一片多么宝贵的财富,西安人费了大力气才将它保存完好,怎么舍得随意折腾?
但每次却又都能看到小惊喜:上次是未央宫前殿坡下的流动公厕,下次是一处已经封顶的游客服务中心;那次是天禄阁附近放纸鸢的孩子,这次是西安门外着汉服自拍的少女。在大遗址保护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每个这样的改变都像是一个“小确幸”,在遗址里溅起一个两个水花,扩散出令人欣慰的涟漪。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冬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专家,说起近年来汉服在90后中间的流行,他笑着说这纯粹是文化魅力使然。“开始多是女生们看汉服穿起来漂亮,就拉着男朋友一起入了社团。可没想到男朋友却爱上了汉服背后的工艺、礼仪、历史和文化。最后社团里的铁杆成员,多数都是男生。”听说汉长安城遗址里将举办汉服邀请赛,马冬说,那可真是汉服回到了故乡,“这个地方才是汉服最对的地方啊!”
最对的地方,这五个字的形容一语中的。对于汉服、汉字、汉风、汉文化这些根植在民族基因深处的密码来说,这片遗址可不就是最对的地方吗?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的幸福,那么在最对的地方遇见我们的根脉情结,又该是怎样的幸福呢?感谢西安吧,它为我们留住了“最对的地方”。
新闻推荐
沙盘疗法解少年心锁 国内专家齐聚西安研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本报讯(记者拓玲实习生孔潇若)17日,由团市委主办的“全国第四届沙盘游戏新应用‘丝路行-西安’高峰论坛”举行,来自全国心理学界的专家及全市公检法司、教育战线、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的相关代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