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告别“垃圾围城” 政协委员建言垃圾分类
新华社发
生活垃圾,和我们每个人生活密不可分。7月27日下午,省政协举行月度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们对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畅谈,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垃圾分类”。
现状一:江村沟填埋场容量“告急”
西安市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城区唯一一处生活垃圾消纳场所。
自从1993年开始动工建设,到1994年6月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当时设计的日处理量是2600吨,计划能用50年。可现实是,随着西安城区的快速扩张,生活垃圾成倍增长,2006年日均垃圾处理量就已达3800吨,2013年最高日处理量还曾达到过8500吨至8600吨的情况。按目前日处理规模,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仅能再填埋6—7年。
现状二:有政策但实施难
省政协环资委调查报告中提到:尽管2011年国务院文件已经明确了住建部门负责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管理,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但是陕西省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制中,各有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
此外,2015年省人大颁布《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但是由于缺乏各地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对垃圾分类缺乏系统标准,在分类投放、分类储存、分类运输、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各方面企业和公民应承担的义务没有细化,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在操作层面缺乏依据,在工作中无法实施,缺乏强制约束力。
现状三:后期处理大杂烩
西安市垃圾产量由2011年的4200吨/天增长到2015年的8000吨/天。委员们发现,尽管目前在城市随处可见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但现实情况仍是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生活垃圾减量效果很不明显。
此外,企业的垃圾减量意识不强,包括产品的过度包装等也直接影响着垃圾的源头减量化。加之近几年受经济下滑影响,上游产业的萎缩对下游回收的钢铁、玻璃、塑料等物资需求量大大减少,回收利用行业萎缩,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
追踪:垃圾的“漂流”之路
我们每天随手扔下的垃圾,到底是如何处理的?记者进行了了解。
出了小区门后,它们先被运到附近的垃圾桶箱站,再由压缩车将垃圾压缩后送往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假如桶箱站距离填埋场较远,压缩车就会先将这些垃圾送到中转站,经过中转站之后再送往垃圾填埋场。为了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垃圾都是“日产日清”。
到了垃圾填埋场之后,这些垃圾首先将被分层分单元进行卫生填埋,一层垃圾上面将覆盖一层30厘米厚的黄土,压实了再覆盖一层高密度聚乙烯膜以防止渗漏等,从而形成双层覆盖。垃圾因降解而产生的渗滤液则要经过生化处理和物理处理,待14项指标全部达标后才能排入河道。
这种卫生填埋方式,是世界上处理垃圾最早使用的一种工艺,优点是廉价,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占用大量土地,会造成空气污染。
建议:居民集中区建垃圾回收房
提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垃圾分类”。不过,在省政协常委张超英看来,不少居民并非不愿对垃圾进行分类,但缺乏相关知识,不知道该怎么分。
对此,咸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创建卫生城市专家库成员邢万川建议:“由政府出资或引入社会资金,引入竞争机制,在居民集中区建一批正规的垃圾回收房,目前可实行人工前端分类,待条件成熟时再实行智能分类回收。”邢万川说,公开各类回收物价格,足斤足额及时便利地回收可再生利用的物品。给每户提供专用回收箱,由用户按类别装箱回收并称重,采用垃圾折价积分购买水电或与超市相衔接、充入购物卡。
本报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调结构 转方式 国家高新区调研行 西高新 从“追随”到“领跑”
中省媒体团在西高新采访企业创新情况作为西安一家科技企业的质量总监,丁蕊英过去每年都要往千里之外的广州跑上好几趟。由于公司缺乏大型检测设备,新产品必须送到广州的研究机构检测,费时费力不说,研...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