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结缘是在紫阳县一个叫焕古的小镇紫阳是紧傍汉江的
与茶结缘,是在紫阳县一个叫焕古的小镇。
紫阳是紧傍汉江的一座县城,放大了像重庆。但是真正放大到重庆的规模,就失去了依山傍水的蕴涵。由此我也想到:真正的民间传统,古韵流风,还是植根于乡村僻壤中。
第一次去紫阳是1999年,那年我随一批媒体去采访一位叫邱磊的扶贫干部,写了一部电影剧本《家在远方》——遗憾的是那一回到紫阳天已大黑,此后紧张采访,是匆匆地去,匆匆地回,顾不上其他。
第二次去紫阳,已在数年之后。那回在安康开会。散会后有人提议去紫阳,几位作家欣然响应。于是驱车前往,印象中小车曲曲弯弯地在山林里钻绕,整整五六个小时,直到大伙儿被盘旋的山道折腾得头晕呕吐,才盼星星盼月亮地盼到了紫阳。
看见紫阳县城,大家眼睛顿觉一亮。那时的紫阳显然还很穷,很落后,也就很传统,很古朴。举目四望,但见青石铺路,临水筑屋。所有的道路都绕着山体逐层升递,所有的房屋都顺着山势均匀摆开。道路狭窄逶迤,房屋低矮简陋。令人惊绝的是,屋顶苫盖的全是石板。太阳一照,光斑闪烁,似起伏微澜,有天然光泽。
那次去紫阳,是紫阳县文化局权春国、陈启安等几位文友接待的。他们很懂得我们的心思,特意租了一条船,让我们顺江而下,去往一个叫焕古的小镇。我们坐在船头,感受着和煦温暖的微风,观赏着缓缓后移的两岸,蓝天白云,碧波一泓,燕鸣莺啼,不绝于耳。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只觉得心旷神怡,无比快乐,那快乐是青山绿水给予的,也是朋友间互相传递的,还是源自个人心底的!
当天到了焕古,原来是一座比紫阳县城更古朴、更传统,也更具韵味的小镇。我们在小镇上肆意漫步,参观各处。走得累了,就有人端上茶来。此前我从来不喝茶。对方就说:周边十八遭,这是最好的茶了。又说,文人不喝茶,岂不枉读书!说得我禁不住笑,也忍不住端杯。旁人喝了茶,都连声叫好,称赞清香四溢;唯独我,没有喝茶的习惯,也就缺乏品茶的素养,加上来往应酬,不时错神儿,所以喝了也就喝了,没有太多的感觉。
临走时候,热情的焕古人给我们每人送了两盒茶叶。
回到西安,友人来访,我把焕古的茶拿出来招待,是一次平常的接待,也是一种惯常的礼节。没想到对方是行家,一口入喉,连叫好茶,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几枚小小枝叶,真有神奇滋味?
那天和朋友海阔天空地聊天,正聊得兴头,突然电话响,是朋友家也来了客人,于是匆匆告辞。剩下我收杯拾盏。正收拾着,突然愣神儿,自忖每天忙碌,难得半日偷闲。难道就不能守一些神,静一下心,让自己奢侈一回么?
于是认认真真洗了杯,认认真真烧了水,认认真真泡了茶,之后抓过藤椅,松懈下身体,也松弛了精神。那是我第一回庄重而认真地喝茶。彼时天蓝云白、秋蝉不鸣,有这样一种环境,又有这样一份心绪,于是生发出这样一份情致。
一边喝,心里诧异:茶到底有什么味道?
不甜,不咸,不酸,不苦。
如果要说味道,那么它只是有一股隐隐的、几乎难以表述的清香!好就好在只是静静雅雅的清香!设若这香贲张浓烈,我会本能地止口。而现在,这香很浅淡,很隐绰,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潜入,也是一种幽幽微微的品触。它不刺激你,不惊动你,甚至不干扰你,于是在这种似有若无的幽醇中,它入口润喉,浸沁脾胃,是不是醒了神儿,不知道。但它慢慢地被我适应,被我接受。这是一种闲适的适应,又是一种美好的接受,还是一种心情的滋养。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喝茶。也发现喝茶是一种逐渐养成的习惯,还是一种宁心静神的追求。
至今,我喝茶不多不浓。是悠闲地喝,浅淡地喝。有享受的成分,却又不全是为享受;有解渴的功效,却也不全是为解渴。
(作者系著名作家,陕西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莫伸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杜少慈周兵)近日,岚皋县民政局和城关镇政府组织发动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筹措15万元前期手术费,救助市级道德模范王务美的事令人动容。6月24日,这笔治病款已送达患者亲属手中。王务美是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