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获奖者感言: 晚报扶持文学新人的 传统在延续

西安晚报 2016-05-23 02:09 大字

以文学名义相聚的美好时光,总显得太过短暂。手捧“时尚六年西凤酒杯”青年散文大赛的金色奖杯,20位获奖者心中涌动最多的是温暖与感动。数十年来,《西安晚报》以扶持文学新人而享誉业界,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第一篇作品就曾刊登于《西安晚报》。如今,扶持文学、寻觅青年人才,这样的优秀传统依然在晚报延续着、传承着。本次大赛,更使得一批青年文学作家在新年伊始,收到了满满的祝福与鼓励。

来自照金的机关干部王飞拔得本次大赛头筹。有一年,他在丝路沿线阿拉木图巧遇一位艺术家,因他来自丝路起点西安,两个不同国度的陌生人,便因共同神往的丝路文化,瞬间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成为异国他乡的知心人。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一篇《去阿拉木图做个陌生人》的散文,以精巧的构思,描摹着异域之邦对宏大瑰丽长安城的向往,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得到了三位评审的高度评价。王飞告诉记者:“没想到能拿一等奖,我非常感谢晚报,给青年创作者提供这样一次机会。可以说,在这座城市,《西安晚报》对于散文写作者有特殊的关怀情结。我写散文十几年,没有晚报支持走不到今天。几十年来,晚报长期关注青年创作者的成长,这是晚报的优秀传统。如今,这块文化品牌依然延续着、传承着,这种关怀,是支撑我们写作的力量。”

几乎每一位获奖者都是背后藏着故事的人。来自柞水的徐祯霞是一位林业工作者,以文言志抒怀,成为她工作之余的精神寄托,五年来她发表了近千篇散文。“感谢组委会和评审老师们对我的认可和鼓励,这是动力,也是激励,未来我必须拿出更加精益求精的作品。”来自银川的刘汉斌在种子公司做文案,写散文七八年了,出书之余,也加入了中国作协。这次他笔下的《玉米》成为评审们一致推崇的美文。他说:“我将植物当作人一样去尊重,去倾诉,就有了这篇文章,写作对我来说,是内心的享受。”

以《父亲的山,母亲的河》位列第四的刘卫涛曾在八里村打工多年,当了几年厨师,他回到了家乡商洛开小饭馆。“我家境贫寒,初中辍学,现在的生计跟文学八竿子打不着,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和空间让我静下心来走文学之路。我很遗憾,但也无奈。这次,拿到奖杯和奖金,弥补了我的人生缺憾,给我增加了信心。这么多年,家人觉得我写文章与生活格格不入,我得奖了,家人心里也很安慰,终于承认我在文学上的能力。”

这次大赛,给白领丽人霓羽裳留下的是意外惊喜,她是英国归来的化学硕士,做文学纯属玩票,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拿到了奖项,“也许,这是生活给我打开的另一扇门”。  

记者 职茵

获奖名单

十强获奖者

1、王飞《去阿拉木图做个陌生人》

2、徐祯霞《母亲的酒柜》

3、刘汉斌《玉米:立在根上的修行》

4、刘卫涛《父亲的山,母亲的河》

5、叶梓《秋风吹彻的关山古道》

6、杨广虎《闻香识故乡》

7、邓跃东《未名章》

8、君竹《生命的姿态》

9、王向力《外婆的山野》

10、高勇《河山》

十强提名者

1、史鹏钊《有风的村庄》

2、杨雷《当嵇康成为一个父亲》

3、张亚宁《酒宴》

4、岳红记《我在美国写春联》

5、苏扬《狗三爷》

6、溪汪《卧病的姿态》

7、王琪《父亲和酒》

8、秦延安《瓦下阆中》

9、霓羽裳《浮生似梦醉也歌》

10、黄文斗《家乡的稻草垛》

新闻推荐

预付的7万元可能打水漂 活干到一半 装修公司失联

买了新房,签了装修公司,徐先生满心憧憬着乔迁新居后的新生活。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徐先生万万没想到,和装修公司签订的合同逾期两个月后,自己的新房装修才进行了一半,装修公司负责人也失联了,预付...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