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再谈易俗社剧场的修葺 □封五昌

西安晚报 2016-05-23 02:00 大字

1月17日《西安地理》版刊登的孙永宽先生《50年前,易俗社剧场的那场大修》一文,称“在这一百年中,易俗社剧场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时间分别是在1917年、1964年、1992年。其实,除过这三次大修外,易俗社剧场还进行过大大小小的多次修葺。

易俗社剧场,始建于1906年,初名“宜春园”,以演二黄(京剧)为主。1914年后,陆建章督陕期间,低价购得“宜春园”,并斥资修葺一新,仍为二黄戏演出场地。1917年,易俗社以6000元(其中时任陕督陈树藩捐助了2000元)从“陆尚友堂”(陆建章私产)购得包括“宜春园”在内的两院房产,并对其剧场经过维修,正式命名为“易俗社剧场。

1933年,由著名戏剧家封至模先生(乃笔者之叔祖父)进行总体设计并亲自监修,易俗社对原剧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良”。这年,利用当时主要演职人员赴河南、北平、山东等地演出之机,封先生与时任社长胡文卿,向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将军请款,仿照北平中和剧场样式,对易俗社剧场翻修,改进的东、西、北楼厅是两层:前层是雕花飞檐,排位独椅,上层是条凳,可售丙票,座位后是站票,可容纳三四百人;池厅是红条椅,间隔可坐四人,有背案,可放茶具食品,对号入座,分甲乙丙三种票价。池厅外围有边座,这样一来全场座位增到855席。边座后是站票栅栏,可容千余人站着观剧。值得指出的是,修葺后的剧场实行了对号入座,当属首创,令剧场秩序井然。再就是,改原汽灯照明为电灯,并安装了电扇、吊灯等现代设施,在舞台檐上边装了五彩玻璃梅花灯。当“陕西梅兰芳”王天民等人一登台,全部梅花灯通明,烘托名角儿。梅花灯的中间镶着教育部颁发给易俗社的《金色褒状》,熠熠生辉。1934年,封至模先生在其《陕西四年来之戏剧》一文中说:“(易俗社剧场)二十二年(1933)夏重行建筑,改楼座为二层,地基为漫坡,座位为靠椅。厕所、台面,一一改良。台下减小灯光,台上断绝闲人。文武场面,概行隐蔽。池内先期售票,对号入座。小贩叫卖,一概杜绝。空气光线,极求舒适。”顺便指出,1934年,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孙仁玉先生病逝,同年10月27日为孙仁玉先生举行追悼会,会址即在新整修的易俗社剧场。读者从孙永宽先生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新修剧场之一斑,东西楼座及台前《金色褒状》均清晰可见。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了易俗社剧场,炸毁原飞檐八角屋顶,战后予以修补。

孙永宽先生记述的1964年易俗社剧场的大修后,1966年,易俗社拆除了池厅两边的栅栏,取消了站票位,增设了新靠椅,扩大了偏座,使全场座席增至900个。1981年,市政府又拨款对剧场予以维修,北楼更换沙发椅,此后彻底取消了站位。1991年,为了迎接易俗社成立80周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对易俗社及其剧场又进行了大整修。经过改建之后,新增设了贵宾接待厅,拓宽了观众休息室。现在剧场舞台设备经多次更新,已日趋完善和现代化。

新闻推荐

市交警支队八大陋习成整治重点

去年年底,西安交警部门就推广“快速通行”理念、信号灯建设、公交优先举措、交通陋习评选等四个方面,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建议。截至1月6日,共收集针对四方面意见建议4246条。其中涉及快速通行20条、...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