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悠悠早慈巷

西安晚报 2016-05-23 01:54 大字

□王继 西安有条早慈巷,这条悠悠古巷的名子,一个“早”字,一个“慈”字,听上去就那么优雅,不由让人感到温馨亲切,仿佛立刻会被一种暖暖的良善的氛围所萦绕。我上高中时的学校——西安第四十一中学,就曾经坐落于此。

远在隋唐时期,这一带还是皇城,没有民居。唐大理寺就设在现今早慈巷的西边,赫赫有名的狄仁杰就曾在这里办公。皇城衙署中设有“四监”,其中的“将作监”的旧址也正是在这一带。“将作监”是唐代中央主管国家土木工程营建的机关。政令仰承尚书省工部,长官置大监(大匠)一人,从三品;少监(少匠)二人,从四品下。

到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原来的“尚舍局”改为“奉宸局”,也设立在此处,“奉宸局”是掌管殿廷供设,汤沐,灯烛,天子行幸的机构。设奉御二人,从五品上,幕士八十人,隶属殿中省。还有唐代掌管朝会,祭祀,舆辇的“尚辇局”的旧址,也都设在此处。

遥想一千四百年前,这早慈巷一带竟是何等尊严庄重之地。

早慈巷作为民居,那才是从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的。至于巷子的名子“早慈”二字,却是由“枣刺”雅化而来,并且雅化的如此美妙,如此深入人心。

早慈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从明清开始,早慈巷西傍贡院,南临举院。贡院的大门两旁石坊上刻有“明经取材”“为国求贤”八个大字,贡院的西南角有座魁星楼,而贡院的围墙上皆插有枣刺,“枣刺巷”由此而得名。“枣刺巷”也就成为西安为数不多的几条单边巷之一,叫它单边巷,是因为这条巷子一边是民居,另一边是贡院的围墙。后由于来长安赶考的许多考生都是寒门子弟,这一带的丰裕大户们,便在考期的每天早上,给他们送去热水或简餐。后人们为了崇尚慈善为怀,遂于1917年开始,将“枣刺”二字雅化为“早慈”。

我的外公郭治堂先生,曾是清末西安最后一期科举乡试的“明经”,也叫作“贡生”。外公考取功名后不久,还没来得及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就废除了科举,他便在西安东十里铺,以及铁炉庙一带“座馆”,就是当了私塾先生。想当年他老人家也必定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参加三年一次的“秋闱”赶考时,也曾经亲眼所见,这贡院围墙上插满了尖尖的枣刺的吧?也许,外公也曾承受过早慈巷里善良居民们的恩惠呢。不过,他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他仙逝若干年之后,他的外孙竟然也会在这改名叫“早慈”的巷子里,上到了高中毕业。

我的母校——西安第四十一中学的前身,是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就在早慈巷北段路西,再往北就是“香米园”。1927年省立一中与省立二中合并,也设在早慈巷。抗战时期一度搬迁到陕南洋县,抗战胜利后改名为陕西省立西安第一中学,一直到解放初,省立西安第一中学从早慈巷搬迁到了西七路。解放后,在贡院的旧址上建成了儿童公园,以及陆军医院的一部。儿童公园比邻早慈巷,这三个不同实体的名子也实在是太契合了,竟然都与“慈爱”二字相关。

自从1967年我高中毕业,后又下乡,到参加工作,至今48年间,我没有再回去过早慈巷。如今的早慈巷已经变成了什么模样,我不知道。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四十一中就是早慈巷,早慈巷就是四十一中。早慈巷依旧是那样悠长,贡院围墙外的人行道,都是用大方青砖曼地,一到阴雨天,上面便泛出幽幽的光泽。有住家的那一边,有好几院都是深宅大户,门墩两边不是小石狮,就是青黑色的石鼓,民风淳朴安逸。四十一中校园内,由月亮门和拱形墙把校舍自然划分成,初中部高中部和教师宿舍区。校园内广植了硕大的古树,古藤,翠竹和腊梅,到处都充满了敬静净的氛围,在当时西安的中学校园中,四十一中的校园能算得上是大而幽的了。

新闻推荐

雪天上山解救被困群众 帮小游客找到失散妈妈 危机时刻夺下菜刀制伏行凶男子 春节 他们在默默守护古城平安

本报讯(记者王涛实习生来晓菲刘霄)春节期间,当你走在人头攒动的闹市或景区为美丽驻足时,是否注意到为安全护航的执勤民警。春节7天,西安的民警们全天巡逻防范,数万次接受群众咨询求助,他们用实际行...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悠悠早慈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