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体现人生价值 杨东涛:做新时代的 “创客”型工人
“现代工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并不等于工人要坐等机器取代自己,而是要求我们善于发现,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杨东涛是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线数控车床工人,因为能吃苦、善创新,身边的人都说他是新时代的“创客”型工人。
乐于吃苦 以苦为乐是技术工人的基本功
低鸣的大型车床、尖锐的摩擦声、湿滑的操作台、不断掉下的金属废屑……记者见到杨东涛时,他所在的工位正在给一件长约5米、重达十余吨的转子轴承顶端打眼。他拿着一根钻头,不断清理着掉下来的金属碎屑。
走下操作台,杨东涛一边擦着脑门上的汗,一边说:“这是昨天才接的件,第一天开工,我过来看看进展,好安排下面的工序。”“老杨昨天上的是夜班,当天凌晨1点才下班,这不吗,10点多就又来车间看进度了。”听了他的话,一旁的刘雪峰师傅说,“即便不在上班时间,杨东涛也经常来车间,他就是这么个爱工作的人。”
说起数控加工,杨东涛可是这个大厂子里人尽皆知的“好把式”。入行19年,他凭借过硬的技能本领,获得了中省市的十多项褒奖,帮助企业创造和节约了上千万元的价值。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数控铣高级技师、数控培训师、国家职业数控技能考评员,他从未离开过一线工作,而他最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吃苦,是我们这行的基本功”。
“我生长在农村,上大专时就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以后要进工厂,做一辈子工人,直到有一天做成专家。”杨东涛说,自己学习数控机床时,这个专业还是很时尚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当初他的同班同学里只剩下3个人还在做本行。
“工作虽然是周而复始,但我热爱这份职业,也始终相信中国能像德国、日本一样,做出最具品质的工业产品,为了这个目标,很多人在努力,现在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近这个目标,某些产品的品质已经超越了德国和日本。”老杨笑着说。
勇于尝试
加工精准度要小于头发半径的一半
“刚到陕鼓的时候,我经常跟家里人说,‘要不换个单位吧,这动不动就几百万的部件,可容不得半点差错,压力太大了\’,不过现在,早已明白了这是一份责任。”杨东涛所在的工序主要是给加工件开槽、打孔,陕鼓集团几乎所有产品的零部件在进入组装车间前都要经过他的工序最后成型。
零部件虽然都是动辄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巨无霸,但留给数控车床的操作误差仅有0.02毫米,只要出了这个范围,就算加工失败。“0.02毫米基本上是成人头发半径的一半,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大型鼓风机的转速能达到每分钟7000转,一丝一毫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动平衡,如果因失衡导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有人会说,数控机床都是电脑控制的,人只要输入数据就可以了。但实际操作中,环境温度、加工点温度、钻头磨损度、钻孔润滑程度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加工的成败。况且陕鼓本身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每个部件在加工时的工序和操作流程都不同,这要求操作人员对眼前部件的材料属性、环境判断、车床状态等条件有着精准的把握。
2008年,陕鼓动力承接了国内最大的焊接能量回收透平机壳项目。因为产品过大,传统车床无法加工,如果更换工艺,加工极易变形,后序则无法装配。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工艺技术部门最后还是找了杨东涛。
“要当知识型技术工人,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是先决条件。”杨东涛找来了组里的技术人员,和大家一起探讨,还买来一本《PLC和编程专业》的书反复研读,从中寻找解决思路。“经过摸索、试切,我们小组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也记录了各种加工的相关参数,为以后此类产品的加工做好了技术积累。”
在此后一次次国产大型装备制造加工技术攻关中,杨东涛都用自己的智慧劳动改进和完善了加工工艺,先后攻克了国产首台套大型空分系列转子径向销孔、国内最大能量回收装置焊接机壳、多轴离心压缩机蜗壳等重大国产化装备的加工制造难题,还与技术人员、工友们共同完成了6台套近3亿元的产品试制加工任务。
善于创新
成与败都是宝贵的财富
如今,“创客”这个热词成了大家对老杨的新称呼。“‘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这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对数学的态度,这像是我对自己这份工作的态度。”杨东涛说。
前不久,老杨用了近大半年的时间,试验了近20个方案,自制了环槽加工量具。在测量环槽时,只需放置在测量处,轻轻晃动找出最小点,就可以确定所测尺寸,几分钟就能完成。此前同样的测量工序,即便是两三个人齐上阵,开着天车,把近20吨的空分机壳开合七八次,也不一定能测量整个环槽内部的加工情况。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学习、积累经验,杨东涛相继产生了30余项职工经济创新成果,“自制环槽量具”获得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同时还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通过创新,老杨把原来令人头疼的问题解决了,真厉害。”工友们都说,他让繁杂琐碎、枯燥无味的测量过程变得简单有趣了,让工作充满期待和乐趣。杨东涛这么说:“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只是有的人是为完成任务而苦学,而我是带着兴趣,再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实践。”
“起初只是想着自己能干活轻松方便,大家看到的这些小项目,是我思考中很小的一部分,‘创新\’的大部分项目是不成功的,有很多甚至还没有启动,就已经被自己否定了。”说着,老杨从工具柜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满满的都是他的读书笔记和推算公式、草表等内容。“不论成与败,我都经历了思考、学习,还有很多技术专家的帮助,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记者 魏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瑞)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本报承办的“西安娃的世界杯——第二届‘高新地产杯\’小学校园足球邀请赛”将于5月盛大举行,目前报名情况非常火热,众多学校表现出了极高热情,各支代表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