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校”匆匆那一年》的补充
□李生海
贵报4月7日刊登了韩勋先生题为《“外校”匆匆那一年》的文章。我也是西安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这里我就韩先生的文章补充几点,说一说他离开外语学校后的几件事。
第一,韩勋先生是我未曾谋面的学长,我是在他“被转学”之后于1965年9月进入西安外国语学校的,当时我们为英一班,韩先生所在的班升为英二班,加之早于他一年的那个英三班,就组成了“文革”前外语学校的“老三届”,甚至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如此称呼;第二,韩先生在文中说外语学校的教学楼是四层,其实那教学楼是一座“凹”字形的三层楼房,因为建在两米多的高台之上,因而显得高大,远看就像是四层;第三,从我们65届开始,学校还聘请了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教师伯莱夫人教授英语,英一“A”班的英语课全部由外籍老师上,我们“B”班和英二、英三班每周只有两节英语课由外籍教师上,其余都是本校英语教师上。伯莱夫人住在人民大厦,每天早晚由专职司机开轿车接送。1966年初,时任澳共(马列)主席的艾·佛·希尔夫妇来我国访问时,还专程来我校看望了伯莱夫人;第四,学校从第二年开始,还增加了小学部,每届招收80名小学二年级的毕业生,从三年级开始上起。
当时的外语学校云集了不少高干子女,但他们都是各小学的优等生。加之学校成立伊始就树立了良好的校风,这些高干子女的学长、学姐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学习认真,大多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或班干部,有的还是共青团员。他们为我们新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我们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正能量。由于受“文革”的影响,我们三届同学都没能如愿完成预期的学业,其中绝大多数同学后来都放弃了外语。
如今,外语学校原有的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文革”后在大操场南面盖的家属院也被分割出去,另门出入。已经完全变样的学校大门口如今挂着近20个牌子,当年学校门前的那条无名小路已变成十多米宽的柏油路,并被命名为“振华北路”。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2016年公务员“省考”昨日笔试 考题颇具陕西特色 考生人数为近年来最多
本报讯(记者郭欣实习生曹楚楚)昨日,陕西省2016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省11个市区进行,12万余名考生走进考场。考生反映,行测题目总体难度中等偏易,与陕西省情联系紧密,创新创业成申论...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