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导演解读《长安梦》 悲壮的迁徙故事 展现希望的力量和人性的高贵
“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这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的一段话,也是对1942年河南人逃荒到陕西那段经历的生动注解。由曲江新区西安演艺集团豫剧团排演的大型原创豫剧《长安梦》,讲述了1942年那场民族历史上惨烈无奈的迁徙,在西安首演后引发了强烈反响,更引起了在陕的河南人的共鸣。昨天,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李力宏和第一编剧杨林,对于这段历史,这台豫剧,他们都有很多的话想说——
李力宏
在人性中展示秦豫一家亲
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次的迁徙。1942年那场河南人逃荒到陕西的迁徙,充满了惨烈的无奈。李力宏告诉记者:“这个戏要表现的就是:一群逃难来到陕西的河南人如何艰难地完成秦豫两地的文化融合。虽然这个过程中有无数艰难、无数阻碍、无数不适,但‘内敛、朴实\’的豫文化最终被‘热情耿直\’的秦文化所接纳,就如我们剧中的‘河南妞\’小勤和陕西娃‘张大\’一样,他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所以,我们这个戏的文化主题定为:秦豫一家亲。”
李力宏导演直言,因为这个戏的历史背景特殊,在逃荒的过程中,饿殍遍地,寸草不生,“为了一口吃的,可能要抢、要夺、要偷、要骗,所以,我们这部剧始终离不开这些词语——惊心动魄,撕心裂肺,心惊肉跳,绝地逢生,坚韧不拔,抱团取暖,相守相望,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等等,而且在剧中都能够找到情感和行为的诠释和出处。我们不能回避人性的问题,要通过对那个岁月中的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直观展现,使观众体会到‘爱\’的伟大,‘希望\’的力量,‘生命\’的潜能,‘人\’的高贵!”
杨林
那场灾难成为难忘的回忆
《长安梦》最早被命名为《河南担》,这里没有讽刺意味,而是对那段逃荒岁月的见证。编剧杨林告诉记者,他本人是河南人,对于那段历史有着很特殊的感受:“我是豫剧演员出身,对豫剧有一种特殊的情怀。”然而一部戏剧不能仅仅依靠情怀,杨林把自己的这种情怀融入到了剧中人物的身上,写了他们怎么在天灾人祸的迁徙中艰难“活命”,并最终走到陕地,被陕西人所接纳的过程。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陕西采访了很多河南老乡,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已经在西安扎下了根,虽然还说着一口河南话,还惦记着故乡河南,但很多人已经变成了陕西人,和陕西人融合在了一起。其实人生就是如此,那一场灾难,当时看来完全是灾难,真正挺过来,那只是难忘的回忆!”
记者 张静
新闻推荐
该项目已于2015年11月11日完成项目立项手续,占地面积约55亩,其中含查验功能冷库面积8700平方米,查验、辅助用房、查验平台面积2000平方米,总造价约7500万元,将建设成为集查验、仓储、拆装箱、分拨...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