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手记 唯愿先生一路走好!

西安晚报 2016-05-22 01:02 大字

有时觉得自己的职业有着很多的无可奈何,其实很想像每一位普通的读者那样,在他的遗像前静静地鞠躬,然后静静地送他最后一程,也让眼泪静静地流淌。然而我不能,我要冷静地记录每一位读者对他的爱戴,我要用事实记录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喜爱,这是职业的使命,也是我能为他做的最后一点事。

先生生前,没少麻烦他,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媒体记者,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先生没有架子,为人和蔼,大师风范。也有陕西人骨子里的倔强,由于先生太过忙碌,几次采访只能约在饭点,边吃边聊,每次吃饭前他都说好必须他买单,如果我执意要买单,他会倔强地将钱递到服务员手中,还要说我:“你看你这丫头!”于是,没有一次由我买单,心里着实过意不去。

2008年,和他一起参加“寻找半坡人的邻居”文化活动,彼时先生状态着实不错,背着背包站在白鹿原上,同行的摄影记者尚洪涛给他留下了一张很好的照片。不久后,先生给我打电话,用那地道的陕西方言喊我:“张静,我很喜欢那张照片,能给我留个底子吗?”尚洪涛洗了照片给他送去,先生送了两本书作为回馈。先生有次问我:“张静,你是哪里人?”我回答:“西安人啊!”他还是那地道的陕西方言:“那你不说陕西话,把我跟你说得累的。”我摇头:“虽然是西安人,但从小就讲普通话,不会说陕西话。”他呵呵一笑:“好,那以后你用普通话问,我用陕西话答!”往事历历在目,先生却已作古,想来颇为心酸,无语泪先流。

陈忠实先生和贾平凹先生,在陕西甚至中国文坛都是举足轻重的,于是坊间有很多对于他们二人的流言,比如“王不见王”,比如“文人相轻”,比如“既生瑜何生亮”,但和二位打交道下来,觉得这样的揣测之语真的是一种市井心理。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二人都是胸怀宽广之人,不会有所谓的“瑜亮之说”。陈忠实先生接受我采访时不止一次提及“平凹”这个名字,口气亲切而自然;而贾平凹先生也很诚恳地表达他对于坊间传言的不屑以及对陈忠实先生的尊重。原《开坛》节目主持人李蕾说:“我是亲眼见过二人在一起抽烟的,只是一个抽香烟,一个抽雪茄。”我没见过俩人一起抽烟,但的确见过两个人在耳语什么,当我好奇地问二人关系时,一位在作协工作了多年的老师说:“他们私下关系好着呢,哪有那么多不和?”

贾平凹先生在悼文里说:“他依然在世间。”说实话,就这短短五个字,我被深深打动了,这是一个文人对另一个文人最大的肯定,也是最大的怀念。其实,有一种寂寥叫做没有对手,有一个伟大的对手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相信对贾平凹先生而言,陈忠实先生是勇敢的朋友,也是一个伟大的对手。何必用世俗的眼光去揣测两个文学巨人之间的对话,何必怀揣恶意去判断一篇发自肺腑的文字?

省委宣传部陈彦副部长写了一篇文字,记录先生最后的日子,每次读来都泪流满面。尘归尘,土归土,唯愿天堂里没有病痛的折磨,唯愿先生一路走好!

张静

新闻推荐

大学生患癌百度搜医治病亡 国务院三部门联合调查组已进驻百度公司

4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岁学生魏则西因患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网站撰写治疗经过时称,因为信任百度,在百度上搜索出武警某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随后在该医院治疗后致病情耽误,此后了解...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