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忠实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学依然神圣

西安晚报 2016-05-22 01:00 大字

□蒋惠莉 2016年4月29日上午7时45分,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时刻:一位令人十分敬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巨匠陈忠实先生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我伤心不已,坐在办公室已无心进行手头的正常工作,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时在脑海中闪现……当与先生二女儿通话得知她们已回家料理后事时,我急忙赶往先生家中。站在先生遗像前,我焚香祈祷:陈老师,您一路走好,您虽离去,但您的文学精神、人格魅力将永留人间,我们永远怀念您!回想在作协领导岗位上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始终激励和鼓舞着我前行的就是先生那句名言:文学依然神圣。

记着我刚到作协时,对于新的工作很茫然。几天后去拜见陈忠实主席,实际我一直尊称他“陈老师”,我觉得作家其实就是思想家,像陈主席这样的文坛大家,我在文化厅工作时,在许多重要文化活动的现场聆听他的即兴讲话最多,每听他的一次讲话,都觉得很有思想、很深刻,很受益,所以,我一直称他为“老师”。陈老师在近一个小时中,向我介绍了陕西文学的基本情况,并嘱托我说:“你来作协我很高兴,你放手工作,我年龄大了,虽然还是党组成员,就不参与日常工作了,但我会支持你的工作的,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几天后,当我们为作协大院花园中的立石揭幕时,陈老师那行刚劲有力的红漆大字——“文学依然神圣”,使我顿感力量倍增,立时也感到了文学工作的荣光,作协工作的重要。此后的工作中,我一直在用先生的话激励自己,也注意随时将重大文学活动策划、干部任用、中青年作家培养等问题的思考和措施通过当面或电话等形式向陈老师请教听取意见,陈老师每次都给予我支持和指导。特别是每当因工作我给陈老师说需要他书写几幅字时,他总是满口答应,而且不要任何报酬。记得有次一个对作协工作给予很大帮助的单位一次就需要陈老师10幅字,过后拿来酬金一定要给陈老师,但陈老师坚决不要,还对我说,都是为工作么,需要你就说。

文学依然神圣,是先生一生的追求。先生15岁开始喜欢文学,16岁在报刊发表作品,尤其在大学梦破灭,生活艰难,回乡当了中、小学民请教师后,毅然决定自学文学,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他秘密自学,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把柳青当作尊崇的榜样,把“写人民大众,不写个人”作为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了《高家兄弟》等一批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的作品。他在人生的选择中,始终将文学创作放在首位。1978年初,当中国文学复兴的浪潮涌动的时候,他选择离开人民公社领导干部(副主任)岗位调入文化馆搞写作;1982年,他调入作协陕西分会当了专业作家;1991年,省上决定他到省文联担任党组书记一职,这是个正厅级领导岗位,有些人托门子找关系想挂一官半职,但先生却两次写信给省上分管领导,态度鲜明地表示:自己的底线是保留党籍,最高期望是能保留专业创作这个职位,一再辞谢正厅级书记职位,就是现在的副主席身份也甘愿放弃,只求留在作协,当一个作家足矣。先生一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新的目标。44岁后,他不满足已有的文学荣誉,又为自己设定了“枕头工程”的创作目标,也就是要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扛鼎大作。 为此,先生寻根问祖,查阅资料,背馍回乡,体验生活,呕心沥血几多年,在他50岁时,铸造出一部当代文学巨著《白鹿原》。为了这神圣的事业,先生多年除大年初一外,均坚持每天前往西安石油学院工作室工作,甚至当病魔侵入肌体时也怕耽误时间而迟迟不去治疗。即使去年发现自己已患上舌癌后,在经过两个多月四十多次化疗,病情刚有好转,第一疗程刚结束后,先生每隔一天还是要去石油学院的工作室,写散文,写随笔,指导年轻作者,让自己的生命随时为文学而绽放着……

文学依然神圣,是激励文学陕军再出发的进军号。2013年,是文学陕军东征20周年的一个重要年份。当年6月初, 庆祝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暨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西安演出新闻发布会举行,由此激发我们作协党组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是如何借此契机,重振文学陕军雄风,让文学陕军在全国文坛上有声音、有影响,后来确定以文学陕军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年内在北京搞个活动,主题就是:文学陕军再出发。意在陕西文学创作要在已有辉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再出发,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陈老师看了具体策划方案后非常支持和重视,当年12月9日,“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时,陈老师因医生对他有“不要出远门,不要参加人多的社会活动,要静养”的一再告诫,他电话告诉我:很抱歉,身体不争气。请一定让会议主持人说明我没有出席的原因,感谢中国作协和与会同志对陕西文学的关注和指导,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这次研讨会之后,随着“文学陕军再出发”实施方案的推进,激发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迈出可喜步子,文学创作不断取得新的收获。文学陕军再出发,《白鹿原》真是功不可没!

文学依然神圣,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心声。几天来,先生离世的噩耗让成千上万的人惋惜、哀痛。在先生的家里,在省作协大院追思堂前,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乃至社会各界以及与陈老师并不相识的普通老百姓送的花圈、挽联、挽幛。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吊唁的人一队接一队。打开微信朋友圈,悼念诗文、追忆文章一篇接一篇。亲戚朋友见面首问的也是先生的事。华阴老腔、秦腔艺术家们还要 “吼一声” 为先生送行。一位作家走了,竟有如此牵动力,我想,这充分说明了文学的力量,说明了文品、人品俱佳的作家就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先生一生置身于黄土地之中,坚持为人民写作,讲好我们民族、我们人民的故事,创作出版了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文集70余种,以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历史和人的结合中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展示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摘取了国家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白鹿原》出版23年,印数超过200余万册,成为“大学生必读”和家喻户晓的大书。先生一生为人宽厚、朴实,从不以文学大家自居,不论是领导、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百姓,只要找上门来,他都会以诚相待。追思现场,一名从富平县焦村赶来的66岁老人高增禄,说他就是10年前通过电话和先生认识的,他说先生是好人,没有架子。他专门请书法家撰写了“文坛泰斗”的挽幛给先生送行。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从大一到大四毕业,去图书馆借过3次《白鹿原》,在毕业之际,真的没有想到不仅会和青春道别,竟也会和陈老道别。我将用‘文学依然神圣\’鼓励自己,在人生长路上,坚毅直行。”

面对商潮冲击,先生以他人生的体验提出了“文学依然神圣”的名言,又以他的文学实践揭示了“文学依然神圣”的深刻内涵,先生曾讲过,之所以说文学是神圣的,因为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要搞文学,有时就得能耐住寂寞甚至贫穷。我以为,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应弘扬传承它,让神圣的文学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新闻推荐

西安市对城市治理专项工作展开月度考核联查 上官吉庆带队检查打分

本报讯(记者付垚)开展了3个多月的城市专项治理,效果如何?5月4日全天,市长上官吉庆,副市长李婧、卢凯、聂仲秋带领三个考核联查组,对西安市13区县和7个开发区城市治理专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打分。...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