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身影·一座巨碑

西安晚报 2016-05-22 00:59 大字

一部《白鹿原》,成就了一位作家一世盛名。

是这一片沧桑的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平凡人,敦促一位作家完成了“民族秘史”的原始素材积累。他苦苦地追寻、挖掘,他深深地思索,直到白鹿原的沟壑深深地刻于他饱经风霜的面庞。

一落笔,家乡白鹿原上近百年的世事与变幻,原上男人女人们多舛的命运,通通凝聚于五十万字的巨作中——农民、先生、长工、地主、军阀、书生、医者、土匪、将士……各色人物、各种命运纵横交错;乡约、祠堂、私塾、窑洞、老宅、村公所、学堂……五十万言字字珠玑,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令读者掩卷长叹,恍如隔世,复杂心情难于言表。

《白鹿原》问世23年,恒久经典的魅力绵延至今。话剧、歌剧、舞剧、电影、电视,这些年《白鹿原》搬上舞台与荧屏的次数愈发频繁,形成一股属于《白鹿原》的文化风潮。这股风潮,犹以去年为最:歌剧、话剧三个不同版本《白鹿原》于西安城中打擂;刚一开春,地道纯正的陕版话剧《白鹿原》进京引发巨大轰动。遗憾的是,这些都发生在作者陈忠实被病痛折磨最深重的阶段,无论哪一部作品,老人都无缘得见……

20多年过去,《白鹿原》依然丰厚隽永、常读常新。改编《白鹿原》很难,它深沉又浪漫,内敛又大胆,可是抵不住人们念想它的欲望。话剧导演宫晓东曾说,再过一个时代,人们还会念想《白鹿原》。因为这个时代,不太容易产生这样的巨著。未来多少年,人们还会再进入另一个将《白鹿原》搬上舞台、银幕的时代。“这一时期解读这一部分,另一时期或许会解读另一部分,毕竟时代在发展,《白鹿原》给予我们的文化含量,实在太浩瀚了。”

一位作家,一生打造一部精品,这样的效率,证明着精品存在于世的价值,证明着精品对作家的重要程度。著名文艺评论家白烨觉得,哪怕改编的种类数量再多些,对于《白鹿原》都远远不够。《白鹿原》塑造了大量人物的群像,每一个小人物都饱含着文化内涵、独特个性。陈忠实逝世之后带来的损失,无法弥补,无法估量。其实,许多作家写了一堆作品,我们却对其中的人物记忆模糊,数量绝不代表作家与作品的成功。

作家陈忠实,极尽哀荣。送行者数量之众,情感之挚,是职业作家难以企及的巅峰。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前无古人。可我们最哀痛的是,一位好人走了!

文/记者 职茵 图/记者 尚洪涛

新闻推荐

帮助易走失人群 捐赠1000条黄手环

本报讯(记者张佳)微博、微信朋友圈是不是常能看到谁家患病老人走失?今天起如果您在街头看到目光呆滞的独身老人正好带着一只黄手环,请别犹豫,帮他拨通上面的电话号码,让爱伴他及时回家。昨日上...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