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四七 西安民国年间 知名的肥皂商号

西安晚报 2016-05-29 11:54 大字

上世纪四十年代,作者父亲与母亲的合影。

如今的世纪金花南大街店所在地是“南四七”旧址

舒克成 摄

周成民

“南四七”是过去南大街四十七号的简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父亲周景铭曾在这里开了一家肥皂铺,当年,“南四七”便在西安成了一个有名的商号。

城中心开办肥皂厂

自从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洋货就开始进入市场,一时间,凡属舶来品均冠以“洋”字,物质文明逐渐改变着国人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之中与“洋”字沾上边的,有洋火、洋碱、洋蜡、洋布、洋面、洋伞、洋袜子、洋瓷盆子、洋戏匣子、洋铁桶等,再大一些便是洋鼓、洋号、洋车、洋楼了。

洋碱,即肥皂。我见到上辈人用来洗衣、洗手和去污除垢的多是皂角,条件好一些的则用猪胰子,也有人用块状的粗碱。西方人将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油脂皂化处理后做成肥皂、香皂,造型美观,去污力强,颇受欢迎。肥皂引入国内后,其作用比皂角、粗碱好得多,国人称之为“洋碱”,虽然售价较皂角、猪胰子高了不少,但用起来很有效果,也就慢慢普及开来。

旧时我国国力孱弱,“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呼声深得人心,特别是西安事变之后,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已形成一股潮流。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当时刚三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龄,也一直从事商业。当时,规模相当大的大华纱厂在东郊落户,西安开始有了现代化的工厂。父亲曾和一些有实力的朋友合计过,也想办纱厂,但买一台纱车(或一台织机)也需较大投资,仅靠当时他经营的“景源德纸店”的收入是无法实现的。他就另想门路,访出了一位长于化工的技师,这样一来,父亲便动了一个开办作坊式的工厂来制作肥皂的念头。他说干就干,当即在北教场二号自家的后院进行了小型的试验。设备除大锅、炉子、皂模、晾皂的木架以外没有多大的投资,材料来源也很广,板油、花油、牛油、豆油、菜油等动植物油脂和强碱均可方便购到。让油脂与氢氧化钠共煮而水解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将高级脂肪酸钠入模成型后便是肥皂,化工的专业术语称其为皂化反应。

1937年,他在南大街离钟楼不远的路东四十七号,租了朋友的三间门面,定做柜台、货架,购买制作肥皂的一应用具及沙发、桌椅、床板、凳子,又雇了十名伙计,其中三名店员主管批发零售,两名专司供应原材料。五名制皂技工进行了两周的专业培训,由父亲请来的化工技师教授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

第一批肥皂成功出炉后,父亲便准备择日开业了。当天,他请来了鼓乐队,购买了鞭炮,增加了喜庆的气氛,亲戚朋友及各界同仁前来祝贺,送牌匾的、送花篮的、送锦旗的、送贺礼的不计其数。仪式举行完毕理所当然的是在西安饭庄举办宴会,大家都昵称父亲为“周通”。

商店起名“铭记肥皂铺”,为避免洋碱的“洋”字,特意用了“肥皂”的称谓。后来考虑到商品的广告效应,在定做皂模时再三斟酌,就在肥皂上打出了商店的地址,时间一长“南四七”竟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店名,这样不仅叫起来十分顺口,而且每块肥皂都是一张广告宣传单,买到和用到肥皂的人会很深刻地记住产地和名称。

小肥皂成为大名牌

“南四七”肥皂的尺寸为长16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数字吉祥,图个六六大顺。其外形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郊鱼化寨建成的西安油脂化工厂生产的“中华牌”肥皂十分相近,肥皂中部有一浅槽,可以掰成两半使用,比较方便。我记得在解放初期一家新成立的手工业联社沿街销售肥皂的宣传车,他们吹着号敲着鼓,用一个铁皮卷成的扩音喇叭大声喊道:“同志们,都来买肥皂,第二生产合作二社,质量提高,价钱降低……”,只是这样兴师动众的宣传并不能持久,相比之下“南四七”的自身广告应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四七”在店铺临街的柜台上,用肥皂垒了一个直径约六十厘米的镂空圆柱,高度接近屋顶,很有点气势,马路上的行人一眼看去就知道这儿是一个肥皂的世界,非常吸引眼球。为了招揽顾客,后来还研制出洁白的和彩色的香皂,又用硬脂酸和甘油做成雪花膏,既利用了皂化过程的副产物,也增加了商品的多样性,这个产品有瓶装和散装两种,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的需求。与此同时再带些毛巾、牙膏之类的小百货,并不影响肥皂的主题,还方便顾客选购。由店堂的后边上楼就是一间大会议室,东墙上的镜框中镶着一张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照片,南墙上有“礼”、“义”、“廉”、“耻”四个魏碑体的大字分别装在镜框中,苍劲有力,十分醒目。这里除供员工开会外,通常是父亲接待朋友和批发商谈生意的场所,给来者一种诚信可靠的印象。

为了节约开支,“南四七”采取了前店后厂的布局,自产自销。伙计们吃住都在店里,父亲有时也在店里吃住,一般业务委托经理全权处理,经营活动日渐顺利。

过去的店名多出现主人自己的姓氏或名字,父亲用了他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铭记”二字正好是汉语的一个常用词汇,意为“永远、深深地记在心里”,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也可以说是巧思构合。

但是,要让别人“铭记”于心,首要的问题在于商品必须过硬。他坚持的原则是原材料一定要好,不能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在工艺上严格按照化工技师的要求,在配料比例、反应温度以及高级脂肪酸钠提取的纯度等各个方面一定要准确无误;皂模的外形尺寸、字体的清晰程度按既定标准,从而保证造型一致和外形美观,这样就会保证产品质量接近甚至超过洋货水平;在价格方面,通过认真的成本核算,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同类产品至少要比洋货便宜百分之二三十;对于批发业务,让利更多,为扩大销路创造良好的条件,使西安周边的各个县,甚至许多街道上的小杂货铺都有物美价廉的“南四七”肥皂的身影,时间一长,很快就成为大家必备的日用品。价格便宜,让惠于民,这样就有着销量的优势,此外再加上店铺处于繁华地段,不到两年时间,“南四七”就成了古城一个响亮的品牌。商店的运转步入正轨,产量加大,利润日增。

渐行渐远的“南四七”

幼时我常跟随父亲去店里,看到他由早忙到晚的身影,很少有停歇的时候,我则被托付给店里的伙计叔叔带着玩。父亲经常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有时还会误过吃饭的时间。到了晚饭后才有一点空闲,便溜达着带我到东木头市的尚友社或骡马市的三意社,有时也到对面的香玉剧社去蹭个“罢把儿戏”(陕西方言,即末场戏)。这时入场不用花钱买票,等于白看,只是没有座位而已。记得有一次刚进去还没怎么看戏就散了,父亲自感没趣,又恐我不高兴,便在旁边的小饭馆花了一千元(旧币,合一角钱)买了一碗馄饨两个人一块吃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正儿八经买过一次票看个完整的戏,父亲在生意上投资或在场面上待人大把大把地花钱,但对自己却是一抠再抠,非常节约,有时回想起这些细节都有点心酸。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我稍微懂了点事,有一次当向他提出为什么油的东西熬了以后反倒能去油的问题时,父亲抚着我的头神秘地说,这是在变戏法,肥皂的泡泡把有油的脏东西吃掉了。后来升入高中,那时“南四七”已关张,上化学课时老师提到皂化的原理,我回家后又与父亲重谈肥皂的功能,他知道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便一本正经地言道,油脂在强碱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会产生醇和一种盐,具体来讲就是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把高级脂肪酸钠加工成型就是肥皂,它的微小(分子)结构中一端亲水而另一端亲油,在水与油污的边界上肥皂中所含的乳化剂让油污乳化成细微颗粒,减少了对要洗的东西的附着力,通过揉搓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于水的油污受到泡沫的冲击没有办法再附着在被清洗物的表面,从而溶于肥皂泡沫中被清洗走了。父亲的一席话讲得比老师还细,既有专业知识,又通俗易懂,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时我才清楚,他干任何事都是非常上心的,不干则已,要干一定得干好,难怪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把“南四七”经营得那么好,一块小小的肥皂竟会打造出响当当的名牌。

随着“南四七”蒸蒸日上,父亲又在南大街斜对面的涝巷口开设了“铭记万元堂”,两个商号互相依托。1948年前后,父亲又把“南四七”和“万元堂”的多余资金用来在吉祥村十字北侧(现在唐城宾馆的正对面)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鞋厂。

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到了1953年,父亲把“南四七”关了门。

此后随着父亲的离世,“南四七”渐行渐远,现在知道“南四七”的人已经很少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拆迁时,曾从墙角翻出来几块变了形的“南四七”肥皂,它已被老鼠糟蹋得不成样子,只好当垃圾扔掉。原先晾放过肥皂的木架给小孩改装成一个带栅栏的童床,后在拆迁的混乱中不知去向。

父亲一生开办了许多店铺,“南四七”是经营时间最长的一个。它虽然消失了半个多世纪了,但现在只要是用到肥皂、香皂,我的头脑中都会出现“南四七”的影子。

新闻推荐

民生银行西安分行举办 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会

本报讯近日,民生银行西安分行私人银行部2016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重点针对有海外资产配置意向的客户,到场客户50余人。报告会特邀具有11年境外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从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