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帮贫记 ——记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

安康日报 2016-04-07 23:34 大字

[摘要]——记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

提起茨沟镇,首先想到红叶、豆腐宴,却没多少人知道,茨沟得名是因集镇北边的一条沟——寺沟。寺沟是古时著名的“盐丝古道”,联通着省城和安康,向长安输送安康的丝绸,又从关中运来食盐,因沿沟为旅人祈福而建的大小48座庙宇而得名,当地群众说:“沿寺沟上西安比现在的高速路还直!”

无法想象这条商旅古道昔日是何等繁华,现在已很少有人记起还有这么个地方,只有坐落在沟里的汉滨区二十个省级特困村之一——瓦铺村的石板房和沿途随处可见的祈福“丝树”,以及满山的葱翠,仍默默见证着古道的沧桑变徙。

“咱们的孙书记”

2015年7月27日,设在村小的瓦铺村党支部活动室里来了位30多岁的年轻人,听说是上边派来驻村扶贫的干部,周围群众都纷纷赶过去,想听听他对瓦铺发展有什么高见。

“这是哪的干部啊?你看人家也不嫌咱这娃身上脏,还一把抱在怀里!”瓦铺村6组的大婶王开群讪笑着、忙不迭地接过孙子,一边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一边问。邻居接过话:“这是省上派来驻队的干部,咱们孙书记!”

孙昉是省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这是他第二次踏进寺沟,不同于上次看望驻村同事时的匆匆逗留,这次,他是接手同事,带着瓦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院里驻村扶贫工作组长的双重身份来的,到村当天,他就转来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告诉自己:“来了就要扎下来!”

留着平头、衣着朴素整洁、笑容阳光和煦,和大伙聊得起劲,一点不像个干部,倒像从村里考学出去的年轻人回村了,这是孙昉给乡亲们的初印象。

“这上头来的干部会真帮咱不?”“咱这么穷,就派一个干部能起作用不?”“人家怕待段时间就走了!”……对这位从省上来的文绉绉的干部来扶贫,一开始很多乡亲都没当回事。但随后的日子,孙昉成了大伙家中的常客,他把寺沟的山山卯卯走了个遍,一户一户走访。有的乡亲出门了,他就三五趟跑,直到找到人,详细了解民情,帮大家谋划发展路子,真心实意为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很快就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熟的像一家人,连一同走访的镇党委书记王苗都笑着打趣:“我到底调来茨沟迟,到瓦铺跑的还少,你看乡亲们眼里就只认得他们的孙书记啊!”。

“要精准帮扶,当然要先摸清底子!这既是上级的要求,更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不到家里,连乡亲们的情况都不了解,咋帮?”孙昉说。

扶贫先扶智

虽然是硕士学位的处级干部,但孙昉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没事就到乡亲家里坐坐,了解大伙的近况成了他的习惯。

从农村走出,有着多年新闻宣传工作经验的他过去没少下过乡,自认为对农村很熟悉,但刚到村走访的所见所闻,给他内心带来巨大震撼——乡亲们的贫苦与清幽如画的环境形成极大反差。因生活环境恶劣,大多年轻人都出门务工,只剩下老人孩子驻守着一座座破落的土墙石板房,沿途的一些群众虽然盖了砖房,但大多拉了一屁股账,还有很多乡亲因为病残、智力、灾害等因素没有劳动能力,一贫如洗,这些情景,让孙昉一次又一次流泪哽咽。

走访中,孙昉也发现,瓦铺乡亲守着一个还没有挖掘出来的“金饭碗”——发展乡村游。要彻底摆脱贫困,首先得改变观念,找准发展路子。

寺沟一带是陕南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是革命老区,加上沿线的48座古庙宇、8座古山寨、古“丝树”等自然人文古迹,还有沿途颇具特色的民居石板房和土特产,这些都构成了发展乡村游、红色旅游、古道探秘的重要元素。茨沟镇有西安到安康的高速出口,交通方便,又有红叶豆腐宴等已形成的乡村游品牌,加上环境优美空气好,把这些资源挖掘打造出来,首先就能吸引大批西安游客周末来度假,不愁发展不起来。当孙昉把这个设想告诉乡亲们的时候,大伙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缺资金、少思路,咋发展?

随后的日子,孙昉用行动给乡亲们鼓起了信心。“嫂子,在剥苞谷呐!”走进王开群大婶家,孙昉一屁股坐在铺了一地玉米的堂屋里,顺手拿起一穗玉米,剥了起来。“哎呦,是孙书记呀,你快起来,别把身上弄灰了!来,到里屋坐,我给你倒水!”王开群忙在身上擦擦手,准备去拉孙昉。“不用,嫂子你坐,我就是来跟你们说一下,你们上次提到想盖房子,我们在省上积极联系,想通过企业认领的方式给你们争取点补助,减轻一点负担,现在正在争取,村上已经把你们列进首批计划了,你们这老房子很有特色,建议你们好好修缮一下,将来咱们发展旅游!”“感谢啊,孙书记好人啊……”还没等王开群张口,她80多岁的婆婆就接过话。

孙昉就这样一户户动员做工作,发动大伙心向产业想。

脱贫三步走

3月22日一大早,孙昉到村上参加完选区镇人大代表补选会议,会开完了,他和驻村的镇纪委书记杨佳成、村党支部书记唐国斌一起铺开瓦铺村卫星地图,研究瓦铺村旅游发展的一期选址。忙忙碌碌到上午十一点多,他们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徒步到6组走访。

“年叔,您吃了没?哎呦,您喝酒了,您身体不好,要少喝点,保重身体啊,我姨最近还好吧!”遇到6组贫困户年化久,孙昉热情地打招呼。“是孙书记啊,让你操心了,都好着的!我晌午去送了个礼,喝了点,没事!”年化久摇摇晃晃地说。孙昉忙上前搀住年化久,“叔啊,你们上次说的门前这个桥,我们到省慈善协会去给争取到8万块的项目,最近就快下来了,你们还有啥困难及时给我们反映……”年化久眼里噙着泪,糙巴巴的手紧紧握住孙昉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60多岁的年化久本身身体就不好,还要常年照料智障的老伴,儿子儿媳带着上学的孙子在外务工,而年化久从没给村上和政府提过要求。

村里有89户贫困户,287人,除了像年化久这样有重病人、残疾人,缺劳力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常年居住在危房中,也有的条件稍好些,但缺乏发展产业的思路。

孙昉根据几个月的摸底情况,确定了“因地制宜选主导产业、因户施策选增收项目、因人而异确定帮扶措施”的帮贫准则。对瓦铺村的自然条件、产业、贫困户现状等进行了详细梳理,为村里制定了三步走的脱贫帮扶计划:先根据全村贫困户家庭情况,通过政府兜底、发展庭院经济、劳务、搬迁等方式解决眼前的生产生活问题;再通过精细规划、招商引资,深入挖掘陕南民居和饮食文化,打造特色石板房建筑集群,挖掘秦巴山区家庭作坊传统文化,形成“一院一坊”,做大庭院经济;最后,以陕南抗日第一军革命根据地和“盐丝古道”历史背景为主线,通过整体打造、全域推进,重现商旅古道盛景,形成一个全新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长远稳定的发展。

有了思路,关键要抓好落实。接下来的多半年,孙昉每天都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借来的安康本地文献资料,研究当地历史人文。

为了发展好特色种养殖产业,他依托村上的魔芋、核桃协会,确定了发展2000亩精品核桃园、成立村办龙头企业的计划;为了给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同时让危居群众早点搬离危房,他前后跑了100多趟,对全村的134户土墙房逐一拍照登记造册,根据房屋的安全等级,确定了第一批50户重度危房,积极联系省上的慈善机构,呼吁发动大企业进行“认领”,出钱修缮加固或重建;对危居群众采取有条件的动员搬进社区,条件差的,考虑后期生活成本低、方便,就地就近选取安全地带重建,定下了“人均1头猪、10只鸡,逐步发展一批烤酒、磨豆腐大户”的目标,以后扶持这部分乡亲发展腊肉、豆腐、烤酒、林下养殖、魔芋、畜禽等产业,为发展庭院经济,服务乡村游奠定基础;对在外务工的乡亲,孙昉发动村监委会牵头,建立务工人员报酬监管体系,由村上在外务工的工头把关,平时给一起打工的乡亲只发生活费,年底当着村里长辈的面付清报酬,避免了年轻人挣点血汗钱就挥霍了、或赌博输掉;为了发展旅游,曾参与过西安袁家村旅游打造工作的孙昉,多次返回西安,找当初一起工作的同事、企业朋友、规划设计专家,详细介绍瓦铺村的情况,还多次邀请专家一起实地考察……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孙昉已联系到几家省上的旅游文化大企业,有意向投资瓦铺村,打造秦巴民俗风情村,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确定合作方式的关键阶段了……

一个人的背后是一个团队

在孙昉内心,一直有一份对母亲歉疚。父亲过世了,母亲在老家西安临潼桥镇独居多年,直到前两年才搬进县城孙昉大哥家附近。孙昉常年在外上学、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去陪母亲。他结婚迟,妻子前几年又在国外交流学习刚回国,一直没有精力要小孩,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个小儿子早点要孩子,每次见面都催孙昉。现在到了瓦铺村当第一书记,孙昉更没时间回去看望母亲了,连母亲生病,他都不能陪在身边,每次匆匆回西安,不是为村上争取项目,就是给乡亲们搜集印制种养殖资料。添孩子的事,也只能再往后推了。

提起这些,孙昉眼睛红了又红。记者问他后悔不,他说:不后悔,因为每每看到穷苦的乡亲们,就觉得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有责任在肩,而且,乡亲们迫切盼望摆脱贫困的愿望催他奋进,他身后强大的团队和后盾给他力量。

贫困户王明海过去因为生活窘迫,没钱没思路,没有干劲,整日在村里游手好闲,现在,在孙昉的感召下,他准备自己养50头猪、100只鸡,还要流转土地,发展40亩核桃,他没事就到孙昉宿舍去借种养殖资料,请教技术,还主动当起了孙昉走村入户的“向导”,和王明海一样,很多贫困户都成了孙昉的“座上宾”,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干一番;村支书唐国斌50多岁了,家里也比较困难,但工作起来就撂下家里的事,2015年冬天一次走访群众,唐支书重感冒,带病坚持和孙昉一起冒着风雪入户走访,路上还把脚崴了,不仅唐支书,村“三委”的每名成员都常常撂下家里,跟着孙昉一趟一趟入户,一件一件帮扶,常常忙的一天就吃一顿饭,还要走几十里山路,却从无怨言;镇领导每周都到村上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等各类项目,只要对瓦铺发展有利,全部无条件倾斜,联村的镇纪委书记杨佳成更是几乎扎在村上;省社科院领导和同事们发动一切资源,积极协助孙昉联系省直部门和企业,对瓦铺村的产业发展、具体困难逐一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措施。2014年底,省社科院茨沟调研基地挂牌运营,这是省社科院破天荒设立的第一个镇级调研基地,以前,省社科院的调研基地最低也是县级;不到一年时间,在省社科院积极协调邀请下,省决策咨询委、省委党校、省科协、陕南发展研究中心、省慈善协会、社科报、长安大学等十多个部门单位的领导专家,先后十余次深入瓦铺,山上山下调研,出谋划策,提供智力和项目支持。

这些,都让孙昉万分感动,底气十足,用他的话说:我们瓦铺脱贫,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有脱贫攻坚的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地利,是瓦铺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人文和产业资源;人和,就是干部群众的迫切发展愿望和不等不靠的干劲,还有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我们院领导、同事们这个强大后盾!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不起组织,更对不起乡亲们。

忙了一天,回镇上时,天已擦黑,记者问孙昉:“孙书记,回镇上近10里路哩,您咋还走路,也不坐车?哪怕骑个自行车也好啊?”同行的文书惠生民接过话,“孙书记每天都是走上来,他说边走可以边随时到群众家里看看!”

回到借住在镇文化站的宿舍,孙昉用干毛巾胡乱擦了把头发,就一屁股坐在窗前的简易课桌前,整理起民情信息表。十来个平方的宿舍,干净整洁,课桌旁的一张硬板床上,被子叠得平平整整,门口的简易脸盆架边上,竖着一个档案柜,柜里,齐刷刷地排列着一本翻印的《安康县志》,还有农村管理、农村党建、病虫害防治、林果实用技术等书籍。

夜已深沉,怕打扰到孙昉,记者轻轻退出、掩上门,外面,细雨伴着泥土的芬芳,春潮涌动。

记者 熊锋 通讯员 陈茅

新闻推荐

兴华集团纳税实现3916万元·连续两年位列房企榜首

“楼市拐点已经到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在房企此起彼伏的哀嚎和坊间对于楼市的种种猜测中,一个数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