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助推中国梦 感悟劳动美 本报为您讲述国网陕西电力“劳模”的感人故事

三秦都市报 2016-04-27 12:18 大字

白晓春对器材进行测试

每个家庭的用电都离不开一线电力员工的辛勤劳动,而“劳模”两个字背后却承载了太多的辛酸与艰辛。在第127个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组织商洛、铜川、渭南、延安等电力公司的11位基层一线劳模与陕西主流媒体记者面对面地交流。在深度挖掘11位一线劳模呈现感人故事的同时,本报记者也将与成千上万的读者朋友们再度品味他们的苦与痛、悲与喜,一起走过的路,唱过的歌!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让我们再一次寻觅那万家灯火背后,隐藏着的无数动人故事吧!

电力检修的“金牌工匠”

电网检修工,就像电网设备的“医师”,除了定期给开关、变压器等这些设备进行“体检”,还要应对突发的“病症”或者疑难杂症进行“诊治”,可以说是一年四季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守护者。陈琦就是这样的一位检修工,他扎根电网检修工作22年,用心守护着电网设备;他善学习、肯钻研、爱记录、能吃苦,对检修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在他的身上,深深体现着电网检修工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有一次检修时,陈琦发现好几座变电站都存在断路器支柱位移现象,而且故障发生率高,就下定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天工作结束,陈琦就一头扎进检修实验室,一边捣鼓着断路器模型,一边调集资料查阅、分析,经常钻研到三更半夜。周末时间,陈琦更是像着魔似的把自己淹没在数百本的资料、说明和图纸中,有时盯着英文版断路器工作原理模型图,一研究就是几个小时。遇到实在没有头绪时,不辞辛劳地坐车去西安开关厂请教专业人士。

在无数次检修、实验的分析、比对、测量后,陈琦发现,导致支柱位移的主要原因竟是一枚小小的螺栓!这个A2-70型螺栓在长期运行中会被拉长,导致连接处松动。长时间运行会使合闸时间变长,开关触头接触不良,电阻变大,分闸时甚至可能造成断路器爆炸。例行的检修工作结束了,陈琦带着厚厚的故障原因说明和整改方案携团队对公司52台同类型的断路器进行复位整治。方案节资达几百万元,并被省内系统大力推广,也获得了省电力公司班组创新成果一等奖。

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写起了检修日记。在每次检修中,对经手的设备进行观察、总结,记录,就这样坚持了15年,他从一名复转军人华丽转身为高级工程师,在实践中总结编写的多部专业标准和指导书获得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十余篇检修报告和方法总结在科技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研制的35KVLH、YH现场吊装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渭南供电公司“陈琦技术工作站”创建3年来,处理了多起开关柜凝露放电、柱式断路器合不到位等疑难问题,取得各级各类创新成果二十余项。

陈琦精益求精的工匠作为,不仅为他日常的检修工作扫平路障,一切都更加得心应手,也为他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省电力公司“优秀复转军人”、“劳动模范”、“十大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大家叫他“金牌工匠”,就是因为他对待设备,具有这种工匠精神所崇尚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他工作的22年期间,解决设备疑难杂症总结的新点子、新方法,就写了好几个本子。陈琦将自己这几十本笔记送给了技术工作站的徒弟们,一起被传承的,还有他心中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其中一本笔记的首页,陈琦写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到达未来的阶梯!

行走在“电力蜀道”上的全国劳模

在宝鸡这块土地上,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跋涉于人迹罕至的峻岭密林之中、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以雨雪汗水为浓墨,以巍巍群山为纸张,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书写着平凡的四个大字“保电巡线”。

周红亮,就是这样一群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工作的宝鸡供电局秦岭线路,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秦岭深处,这一带山大沟深、冷暖气流交汇,每到冬季雪天,供电线路覆冰严重,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誉为“电力蜀道”。“电力蜀道”上,没有客商来往踏出的小道,也没有可供人们小憩的驿站,可谓是真正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而,周红亮就是在这样的蜀道上一走就是20年,他为包括宝成电气化铁路和汉中地区供电线路在内的864千米供电线路融冰保电、运行维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6年7月,刚满20周岁的周红亮参加工作来到这里,传承着老一辈电力工人无私质朴、创新奉献的精神,日夜坚守在融冰站上,每次都要进行5个小时的分相融冰操作,直至导线覆冰完全消除。次日一大早,他们还要带着红外线测温仪、望远镜,冒着严寒,破冰开路,前往线路上观察当晚融冰情况。饿了,拿出一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啃一啃,渴了,把快结了冰的矿泉水放在衣服里暖一暖,喝上一口继续前行,直到巡视完融冰线路他们才返回秦岭站上。

2008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对330千伏马汉等线路造成严重威胁,周红亮带领班组职工冒着大雪连夜赶赴秦岭巡线、排查故障,用热血融化坚冰;5·12汶川地震期间,他又一次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设备隐患排查中,冒着频发的余震和随时可能掉落的山石,一座座高山,一基基杆塔进行拉网式排查。

二十年间,周红亮身边有不少同事调离、换岗,离开了这座大山。可他无怨无悔,依然默默无闻地翻山越岭,一如既往地与条条银线日夜相伴,用责任和爱心把光明带给了千家万户,把工人阶级的忠诚播进了深山。

多年来,周红亮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中国好人”、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陕西好人”、陕西雷锋式职工等多项荣誉。尽管如此,身为宝鸡供电局的一名职工,他依然本色不改,一如既往地奋战在“电力蜀道”上,用坚定有力的步伐,在群山之间谱写着巡线工“你用电、我用心”的动人壮歌。

梦想在大山深处延伸

人人都会有梦想,可他却靠两只厚重的脚板,默默奔走在人烟稀少的茫茫林海,17年坚持义务为山上留守老人和孩子免费捎带生活用品,把梦想洒向万佛山巅的每一个用户。他,就是国网山阳供电分局宽坪供电所员工——宁启水。

1999年7月,宁启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农电队伍。从小在山区长大,熟悉地形和气候特点,加上山里孩子勇于吃苦,他主动要求承担了南宽坪镇万佛山及周边几个村子用户的抄表收费、线路维护与日常服务工作。虽然用户只有486户,但全部散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峡谷之间。

在宁启水17年的工作经历中,他摔伤过,被马蜂蜇过,被深山的野猪、毒蛇惊吓过,但他从不言苦,履行着一个山区电工的职责。他告诉记者:“电是这些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保障,我苦点累点算不了啥,不能耽误群众用电大事。”

记者获悉,山里基本上都是与外界隔绝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万佛山村长洼组81岁的孤寡老人王尊德,与宁启水初次相识在1998年,当时村中各家各户都已安装电表,唯独老人坚持不装。原因很简单,一是用不上,二是没钱交费。宁启水告诉记者,他主动找上门,和老人用心交流,让老人知道了用电可以带来的好处。至于老人对于电费的顾虑,他愿意主动承担,这一承担,就是17年。

此后数年,老人每次见到宁启水,发现他都是穿着草鞋,背着背篓。背篓里面除了电工用的工具外,更多的是送给他的生活必需品,看着从背篓里递出来的米面油,老人眼眶湿红。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对宁启水的感恩之情也越来越重,宁启水慢慢成为老人活在世上的精神寄托,自知时间不多的王大爷,下定决心做了一个谁都想象不到的事情——为宁启水修路。

随后的时间,老人拿着铲子、锄头、钢钳、铁锤,托着村民用剩下的水泥,亲自搬石板,凿碎凸起的石块,填满凹状的石槽,从村头百米之外开始,一直修到村后的山顶上,将近3公里的路程,铺上了一条崭新的石板路。期间,有人劝过他,但他表示,他不管别的路多难走,至少这段路上,要让宁启水走得平坦。最终,这条石板路修成了。虽然老人现在已经去世,但每每回忆起那位老人,宁启水都泪流满面。

走过风雨,走过泥泞,17年的徒步跋涉,宁启水不仅带给大山深处光明和温暖,他还成为群众的贴心人。17年来,他用实际行动保障了4个村庄486户村民的正常生活用电,对于他而言,这是一份坚定的信念,更是一份值守。

带电作业全能“特种兵”

他是国网安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运检室副主任,陕西省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陕西省十佳杰出能工巧匠——禹康。正是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当代工人的真正含义;正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电力工人践行着光明使者的责任;正是他,用不懈的追求带动着更多的电力人以努力钻研、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提高的工匠精神实现自身的价值。

禹康,凭着不断地啃专业书本,现场实践,一路从高级工到技师再到高级技师、工人到班长再到管理干部。他常常鼓励青年员工:“企业给我们足够广阔的平台,我们要珍惜更要努力。只要踏实肯干,平凡岗位也能做出大的成绩。”

长期以来,他坚持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苦干实干的工匠精神,先后研制了“验电器和绝缘杆的连接装置”、“跌落式熔断器Ⅰ,Ⅱ”、“绝缘隔离装置”、“带负荷处理低压断线的方法和装置”等成果,有效解决了现场安全、技术难题,保障了人身安全,提高工作效率。2014年,他带领的创新团队被陕西省首批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创造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创新成果30余项;他主持研发的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攀升作出积极贡献。因此,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2010年7月18日,连日的大雨在安康市区形成严重洪灾,禹康一头扎进大雨中追着洪水跑,不断拉下快要被水淹没的开关刀闸,确保做到“水涨到哪里,电就停到哪里”,眼见夜幕降临,担心还有没有撤离的群众,他和同事们冒雨登上一根根电杆,在高处安装了14处应急探照灯,协助群众安全撤离。在灾区恢复供电作业期间,他重重的摔在淤泥里,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左手食指骨裂”。复位治疗后,医生叮嘱他“近期尽量不要活动左手”可他出了医院直奔抢修现场,和同事们一道完成了“水退到哪里,电送到哪里”的减灾任务。

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按照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安康供电公司成立抢险分队,禹康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缨,集结抢险队员20余人和抢险车辆3辆,与大部队汇合,火速奔赴芦山、大川镇重灾区,冒着余震不断、飞石滚落及恶劣天气,历时15天,绘制了300余页现场勘察图,抢修恢复3条10千伏约50公里供电线路。

禹康之所以被誉为榜样,不仅因为他在工作中的敬业和灾难前的无畏,亦因为他的正直、善良和一份动人的凡人大爱。他用自己无私的付出书写着新一代平凡“国家电网人”的大情怀。

爱琢磨的电力“一哥”

他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陕西省能工巧匠、省电力公司高压带电检修专家等称号,他就是国网铜川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的荣誉班长——陈炳勤。37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输电线路检修一线,兢兢业业干工作、带队伍、搞创新,大家都亲切的叫他电力“一哥”。

2015年9月,他主动从班长的岗位退下来,公司为了传承好输电带电作业班的优良传统,决定任命他为荣誉班长。“作为工作负责人,一定要确认高空作业人员从杆塔下到地面,监护工作才能算结束”,“带电拆绝缘子上方的鸟窝,在绝缘子上方装一个绝缘板,可以提高作业的安全性,不要乱踢乱扔,把树枝装到帆布袋里吊下来”,“要树立‘电保姆’和‘人人都是营销员\’的意识”……新班长经验不足,老班长陈炳勤手把手地带着,生怕哪点没教到,恨不得将毕生的经验和知识都教给新人。

陈炳勤有个很大的爱好,就是“琢磨”,他所在的部门有一个平时用来加工材料的加工间,中央有一张工具桌和一架台钳,桌子上摆放着游标卡尺、锉、螺丝刀、强力胶等,地面上有一台电焊机,许多零部件、创新成果就是在这个“小车间”制造出来的。一件成果完成前,他都要多次反复论证、实验、改进,干起活来废寝忘食。就是这样,他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工人技师”、“工人教授”,40多项创新成果就是被他琢磨出来的,7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炳勤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成立。

37年的基层摸爬滚打,让这个老班长更加热爱这份工作。辖区的每条线路他都如数家珍,奔波的里程多到无法计数,对于工作近乎严苛的“工匠”标准,带领班组不断刷新着安全生产近7000天的长周期记录,工作中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授于年轻人,生活中又像家长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他们。如今,临近花甲之年的他,正欣慰的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成为国网未来的希望。

“有困难就找电力张思德”

枣园的花正飘香,杨家岭讲话仍在回荡,延安保卫战硝烟犹在,红军挥师势如虹……如今,穿越那红色峥嵘岁月,就在当年毛主席为纪念张思德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枣园,有一支特别的电力服务队正高举着张思德的旗帜,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光明,用心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用17年的坚守和坚持不断感动着这座老城。它,就是国家电网延安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延安张思德电力服务队)。

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于1999年,肩负着枣园镇共54个行政村的供电服务,供电面积400平方公里,供电户数7441户,服务人口49800人。17年来,服务队站在门庭若市的枣园革命旧址旁默默为广大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服务,用真情来点亮这片红色的沃土。从“抗洪抢险”到“抗旱救助”、从“重大保电”到“细小维护”……延安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面对急险畏难、重大任务,面对群众琐细、庞杂的个体诉求,在电力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17年来,服务队累计受理电话咨询5万多次、上门服务约6万多次、参加近千次急难险重抢修、千余次重大政治保电任务,参与植树造林、社会公益活动百余次,帮助孤寡老人、老红军及贫困学生2万余人次,队员捐款10万元。不仅为延安供电公司树立了金字服务招牌,更是在国家电网和群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纽带。当地老百姓都说:“有困难就找电力张思德!”

2013年夏季,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房屋倾塌,农作物受灾严重,延安原本坚强稳固的电网也几近陷入瘫痪。当年7月12日,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的抢修车来到康家沟村,连日来的大雨导致康家沟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三根电杆线断杆倒,一片狼藉,原本结实的土地,变成了泥潭,大型机械进不了现场,只能靠人力将三根重千斤的电杆重新移位重新立起来。确定方案后,队员们挽起裤腿,和30个村民一起,经过近5个小时的紧张忙碌,三根电杆全部立起来了,电线全部接通,看着暴雨中安置点帐篷里亮起的明灯,村民们不安的心总算得到了一丝慰藉。事后,康家沟全体村民怀着感激之情赠予服务队“顶风雨及时抢修、保供电情暖民心”的闪耀锦旗。

张思德的精神一脉相传,为千家万户带来暖意。“张思德”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支服务队,在延安供电公司里面,每个供电所都有这样的一支队伍。它是一个团队,代表着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形象。

平凡岗位别样人生

庭院深深,来了一群雀鸟做客,于是清泥瓦墙就活了。日头出来,光影婆娑,照着张周红的两条腿,他试着站起来,很疼很艰难。

2014年10月,从被查出了双侧股骨头坏死,张周红就知道,或许未来之路将日渐难行。然而,相比于病情,更让他牵挂的却是工地,750千伏西安南变电站是他心底的一个结。“目前正在参评鲁班奖,累了一辈子,如果能拿个奖,我就圆满了。”变电站电器安装工作干了一辈子的张周红说道。

750千伏西安南变电站,是国网陕西电力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输变电工程,对于加强关中东西部750千伏电网的联络,保障西电东送和负荷中心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国网陕西电力重点打造并且向“鲁班奖”冲刺的金牌项目。

4月7日,张周红接到公司委任的通知后,于5月12日正式进驻750千伏西安南变电站项目现场,成为该项目的电器安装项目经理。西安南变电站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小的750千伏变电站,比同等规模变电站减少占地40%。为了实现减少占地的目标,项目全部采用GIS设备。

在七八月份的酷暑期间,工程既要抢进度,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张周红早上7点进场,晚上7点最后一个离开,但依然无法满足GIS母线筒内作业的需要。每天作业人员都要加班加点,他更是连轴转,拖着疼得直不起来的腰查看现场,同事们纷纷劝说注意休息,休假看看病,他却说:“腰疼是老毛病了,国优创了,还得争鲁班,咱不能松劲。”

2014年10月,西安南工程施工完毕后,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管理流动红旗。这时同事们面对日益消瘦的张周红,将他拉到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为“3期双侧股骨头坏死!”为了还能继续留在工地,给这个工程画上一个完美句号,他选择了中医保守治疗。

2015年5月6日,距离西安南变电站投运只有4天,昔日人声鼎沸的施工现场渐渐人迹寥落。大部分工人都已撤离,张周红还盯在现场。变电站里高低起伏的开关、母线成了张周红心中延绵的山。压在他心头的这座大山,终于被他征服。

园圃里种满了牵牛花。郁郁葱葱,硕大的花朵个个向上,开得此起彼伏。这花是妻子为张周红种下的,她觉得老张和这花很像,永远昂着头,永远向上攀。老张看着院子里生机勃勃的牵牛花,也不觉得它们平凡了,谁又真正的平凡过呢?在每一个努力生活,永不放弃的生命里,总会闪耀着圆满的光芒。

忘己爱苍生,电网守护军,涓滴见沧海,光明伴你在。每一天,无数的电力人怀着心中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责任和爱心把光明带给了千家万户,与群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纽带。他们大多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与雨雪、群山相伴,以坚定的信念和值守,实现着“国网梦”。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向默默奋斗在岗位的劳动者们致敬,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将这伟大的劳动精神传承下去。文/图 张伟 吴长宏 薛怡 王世华 记者冯红林 张永宁

新闻推荐

绕城高速杏园南北收费站暂时封闭 “五一”期间6条高速路段施工

本报讯(首席记者姬娜实习生成苗莹)记者昨天从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心获悉,“五一”小长假期间,六条高速路段因施工暂时封闭,比如西安绕城高速杏园南、北收费站暂时封闭。西安绕城高速:西安绕城高速南段...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