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接力民意调查 力推公益大爱 西安市民热议生态葬关注公益性公墓

三秦都市报 2016-04-28 20:24 大字

本报4月12日(清明节后)针对殡葬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刊发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市民对于此报道涉及到的殡葬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写信致电本报,说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也引发市民对于殡葬公益的积极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反馈意见中出现了年轻人的声音。

市民热议生态葬

八成市民选择“入土为安”的安葬方式

记者对市民反馈的殡葬意见做了统计分析,在200份反馈意见中,购买墓地安放骨灰的传统安葬方式依然占比80%以上。一位城东姓李的读者这样说道:“不管什么人都有死的一天,并且只有一回,百善孝为先,逝者葬为安。”他说,入土为安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应该让逝者安享宁静和尊严,让生者宽慰并留存永久的缅怀和思念,他补充说,每年清明扫墓这种优良传统,可以强化每个家族的血脉情结,在追思中传承家规、家教和家风。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除非是实在没有钱没办法,不然都会选择买墓地,还是入土为安的好,人一辈子生儿育女辛辛苦苦的,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过上好日子,死了之后有一块安身之所,也算是一种慰藉。”66岁的肖女士说,墓地可以祭奠也有碑文,只有存在“实物”,清明祭才能有所寄托。“这是一种情怀,仿佛亲人用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她补充道,这是后辈对于过世亲人的一种情感寄托。

真正让市民接受生态葬需要一个过程

大多数来电来信的读者都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做不到以生态的方式安葬老人。张先生今年70岁,来信说道:“生前幸福,多留下一些生活照、视频录像,让后人在想念的时候看看,至于死了以后,我愿意将骨灰撒到海里,或者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各种新的生态葬方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也能减去儿女的辛劳和经济负担。”他说,当他给孩子说到自己可以接受新型的安葬方式后,孩子们听完都炸锅了,完全不能接受。

“其实我和老伴觉得倒没什么,可儿女们完全不能接受。”张先生说,他共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两个儿子听后直接拉下脸色,大儿子说:“家里就是再穷再苦,也不能让老人将来没有葬身之地,如果让老人选择把骨灰撒在大海里,那么我们一辈子都会自责。”女儿接过话说:“虽然人死了之后万事空,怎么安葬都是一种形式,生态葬的方式是现在社会倡导的主流,但如果这样做我们会让亲戚朋友的唾沫星子淹死。”

市民吴先生说:“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市民比起其他地方的更注重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上也比较注重形式。”他说,生态葬的方式虽然很好,但真正让市民接受估计还得一个过程。

想把老人安葬体面和现实花费让大家很矛盾

45岁的王先生来信说:“生态葬如你们的报道,大家听着都能接受,价格也适中,但中国自古就将‘根\’文化植入我们的血液,每年多少人去黄帝陵、老槐树寻根问祖、追思先祖,华夏子孙在伦理的层面上得到心理的安慰,同样我们也需要表达对祖辈的悼念,但是需要一个现实的载体,体面也许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传统,生态葬让我们在形式上不能接受。”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讲,现在的墓位价格让人特别矛盾,生态葬价格便宜但方式难以接受,传统墓葬方式容易接受,但价格吃不消,如果能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用生态葬的钱买到传统的墓葬,那该有多好。

“哪个子女不想为老人送好最后一站,让他们体体面面地离开。”读者罗女士说,在省会城市生活,他们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也非常大,但老人的身后事思想再怎么前卫,暂时也不会去选择生态葬,“这是作为子女最后一次尽孝道,以后想要都没机会。”她说,现实的经济状况总是和想要给老人买墓地的想法冲突,她和丈夫也常常为此纠结,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

关注救助和公益性公墓

困难群体非常关注具体的保障政策和实施办法

据了解,为解决困难群众殡葬难的问题,西安市从2012年起实行惠民殡葬政策,对于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人员等6类困难人群,每人按1000元标准救助。今年西安将进一步落实资金,争取做到市级层面在10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救助500到1000元,区县层面增加300元,未来实现对贫弱群众每人救助2300—2500元。但仍有市民看到报道后打来电话咨询,针对困难群体具体的保障政策和实施办法。

东郊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张先生打来电话称:“我们社区有一个五保老人,年纪大了,近一年大家都担心她将来的身后事,看到你们的报纸后,大家都想了解,五保老人的具体安葬保障措施是什么?”张先生说,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太好,一直很操心自己的“身后事”。社区也想过组织居民给老人募捐,但大家的捐款只是一部分,必定不会很多,远不够料理老人的“身后事”。希望能通过专业的部门了解相关救助政策,让老人得到帮助。

“我今年60岁,全家人经济收入都不高,上面还有一位八十多的老人健在,但按照目前的墓位价格来说,我们将很难承受。”市民李先生也打来电话求助,希望得到社会救助。

年轻读者加入 反馈的需求意见很多

在之前征集到的意见中,记者注意到,有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和新观点。

24岁的魏先生打来电话询问:“你们提到的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什么时候能成立?”魏先生说他奶奶今年82岁,“人年纪大了,就有些‘糊涂\’。”经常吵闹着让家人给她置办墓地,说是只有这样她才能安心。魏先生父母的年纪也都比较大了,给奶奶寻找、置办一块合适墓地的“重任”自然交到了对殡葬业知之甚少的魏先生身上。“大家一辈子活下来,可能直接接触殡葬的次数也不多,尤其是年轻人,初次了解,根本无法深入。”怎么才能花“明白钱”,并且得到更便捷更完整的服务是魏先生现阶段最为苦恼的一件事。

还有市民对市场上现有的生态葬提出看法和建议。白领屈先生认为,既然有些墓园在推广生态葬,那么墓园为什么不能建得更漂亮一些,像公园一样的效果呢?这样也可以为城市绿化作贡献。“如果有这样的生态葬也许我会接受让老人采取这种方式安葬。”屈先生说,就他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而言,西安真正能够做到公园化的墓园仍然太少。

大学生小常也打来电话咨询:“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获取到购买墓位的公益资助呢,普通市民具备这种资格吗?”小常说,现有墓价不光是困难群体,对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希望政府能加大公益资助。

小常还提到,现在年轻人都喜欢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信息,但目前西安还没有专业的殡葬服务网络,如果能打造一个殡葬行业的专业网络平台,提供业务咨询和办理“一条龙”服务,就能方便年轻人帮助家人进行殡葬服务选择。

公益性公墓是所有问题中关注人数最多的

在征集到的市民意见和接到的市民来电中,公益性公墓关注度是所有问题中关注人数最多的。

家住西安市东郊酒十路李家堡东湖观景园的段发瑞老人今年75岁,他在来信中指出,老百姓“死不起、葬不起”是因为墓价不合理。他认为墓价不宜超过1万元,同时对困难群众应纳入殡葬救助,大力推广公益性墓地。

赵先生在意见中表达:“一万元墓位的价格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很有吸引力,这样不仅解决了我们对老人尽孝心的心愿,在整体花费上也能接受,同时,我们也很想了解公益性墓位真的能给到普通大众吗?”

市民李女士则来电表示了她的担心:“我们担心,公益性墓位价格上是便宜了,但会不会就跟经济适用房一样,品质上就相对差一点呢?”此外,李女士还询问了公益性墓位申请的资格限定和以及申请途径。

从征集到的市民意见和来信、来电中可以看出,市民所表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市民询问自选墓位的具体操作,但绝大多数人都在关心和追问能否尽快建立殡葬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公益性墓园切实解决百姓难题。

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告诉我们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老龄化的加剧,丧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而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市民吴先生建议,针对市场上出现的殡葬乱象,应制定一套统一的安葬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项目,强化人文关怀,为群众提供便民高效服务。同时,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以及慈善机构的引导,呼吁更多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拓宽慈善工作的领域,多来关心、帮助这些老年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和爱心关怀,让更多的老人晚年生活有所保障。

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随时和我们联系。

参与方式:市民可拨打三秦都市报服务热线965369;还可以通过三秦都市报的微信公众号:san?qindushibao521;腾讯微博:@三秦都市报@三秦网;新浪微博;三秦网:www.sanqin.com/进行互动。

本报记者张艳芳实习记者李天娇

新闻推荐

2016晋陕豫旅游区域合作启动

4月27日,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济源市三省四市旅游局代表汇聚西安,发布2016年黄河金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8项具体措施纪要和各自的旅游产品及亮点。位于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运城...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