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卫国的文化梦

咸阳日报 2016-03-08 22:25 大字

本报记者 张良颖 通讯员 金文

今年58岁的高卫国是兴平市书协的一名副主席,他的“文化梦”做了快20年了,近几年进入践梦期。

高卫国从青年时起,就喜欢书法,可那时为生计所累,只有想法,没有办法实践,在兴化当工人时,偶尔有点闲时间,他随便找根木棍或别的什么东西,在地上写写画画,时间长了,书法技艺大有长进。

改革初期,高卫国大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凭着他的聪明和勤劳,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跨入了当时的富人行列。日子过好了,他的梦想开始化影为形,进入正儿八经的实施阶段。他买回笔墨纸砚,开始临帖习字。

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呢?他要建一座书法碑刻博物馆。他说,光爱好书法只是个人梦想,也是个短期梦想,如果把书法名家的作品收集起来,勒石成碑,集中展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流传价值,西安碑林之所以享誉中外,受人景仰,就是它具有长久性,具有文物价值。我想建一座现代书法名家碑刻博物馆,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做一件正事,做一点有文化意义的事。

怀揣这个梦想,他从十几年前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名人书作。几经努力,他收集的作品已有一百多幅,大多是书法界的知名人士之作。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翟万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有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倪进祥,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石瑞芳以及咸阳书法名家叶炳喜、陈天民等,都为他书写了作品。

现在,他把这些作品分期分批刻成石碑,初步计划二百块,现已刻成六十多块。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开足够高的工资,聘请民间雕刻高人,同时辅之以真情,和他们交朋友,取得双方的相互信赖,以达到碑刻成为双重艺术品的高度。

高卫国长得五大三粗,但他做事很细。碑刻的每幅作品,他都在下面的注释中先介绍作品源自何处,作者是谁,然后对书写者作了简要介绍,让读者或观众一目了然,知道作品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作品和作者的印象。他说,这样做更有艺术流传的价值。

高卫国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市上有什么文化活动,都乐于请他帮忙,他也乐于奉献,例如文化下乡,他为群众现场书写书法作品,每年过年,他都要义务为群众书写对联成百副。由于他的乐于助人,他的碑刻事业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表示将来博物馆在选址用地上会优先考虑,其他方面也会得到相应帮助。

高卫国告诉记者,他现在做的还是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已投资三十多万元,今后一方面继续收集作品,一方面完成初步计划的二百块碑石的雕刻任务。他说,要实现这个梦想,以后的任务更重、更艰巨。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个梦想,就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实现,给后人留一点真正值得纪念的东西。

高卫国的梦想很朴实,但也很宏伟,我们祝愿他的文化梦早日实现。 (B)(11)

新闻推荐

爱心路上 他一直向前 ——记泾阳县公益人士朱奇和他的团队

朱奇(左二)和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本报记者黄香梅文/图泾阳县公益人士朱奇有一句口头禅:“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带领更多的人做好事儿。”凭借这一信念,不到一年时间,朱奇带领他一手创办的大美泾阳公...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高卫国的文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