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记青年书法家吴纯宝

安康日报 2016-03-02 22:26 大字

[摘要]——记青年书法家吴纯宝

本报记者 梁真鹏  吴纯宝,1982年出生于汉阴县凤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汉阴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法作品先后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四届西部书法篆刻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第二届“赵孟頫杯”全国书法篆刻展,“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欧阳询杯”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

汉阴凤堰古梯田,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湖广移民过程中,湖南长沙善化吴氏通过勤劳和智慧所留下的文明印迹。吴纯宝就出生在这片美丽而富有灵气的土地上,他自小与书法结缘,立志当一名书法家。

2003年以来,吴纯宝积极参与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种活动,以书会友,与省内外同道相互切磋,交流书艺,精研书艺,不遗余力。十余年来,他日日读书临池,从不间断,夜夜挑灯,每至更深。人皆见其书作可爱,而此中甘苦,除家人及少数知友外,谁人能晓。真是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难怪他的字那么精到古朴,雅致脱俗。

结缘书法

吴纯宝祖父在解放前是受过私塾教育的,写得一手好馆阁体。在他小学刚启蒙阶段,祖父就教写他影格描红。闲暇之余爷爷还用浓厚的湖南口音为他背诵《论语》《孟子》,并讲授四书五经的大意。祖父有文化,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所以在当地颇受人敬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或许正是这种启蒙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让书法那粒种子,在吴纯宝儿时就深深埋藏在了他的生命基因里。

初中、小学阶段,练习毛笔字就成了吴纯宝课余的主要爱好。他初中毕业就报考了安康师范学校,在师范求学的过程中,他坚持一边练习毛笔字,一边跟随安康山水画家马福全先生学习山水画,马福全时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画造诣颇深,书画路子正,有内涵,有韵味,在书法上也独有见解。在学画的同时,书法也得到马福全先生的指点。在师范的同学中,当时吴纯宝的书画就已小有名气。

书法之乡书艺浓,不拘一格“用”人才。吴纯宝刚参加工作是在汉阳镇当教师,因为有点文字功底和书画的一技专长,他很快被县人大机关调去。在县人大机关工作的这阶段,县人大常委会领导非常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对他学习书法都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时,汉阴 “三沈”纪念馆已建成,闲暇之余,他总会到纪念馆去瞻仰和了解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这更加激励了他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偏爱与兴趣。

汉阴创建全国书法之乡对吴纯宝学习书法也是影响很大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对中国书法之乡申报创建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其中一条必须要有若干名中国书协会员作为硬杠子。对汉阴而言,当时没有一名本乡本土的国家级书协会员,这就成为了申报创建工作的“瓶颈”。作为酷爱书法的他,自然也怀揣着当地书法发展与提高的那份担当和责任,他通过订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杂志,浏览各个书法网站,关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每项展览,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并一直坚持临帖读书,外出学习,争取术业有专攻,互学互长,并尽可能地帮助身边热爱书法的朋友,走入正确学习书法的路子。

名师指点

学艺难,难在有名师指点。为了能提高自己的书艺,吴纯宝苦于明师的指点。2013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在浏览书法网站时,发现两次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陈天民先生在西安办有教学班,当他看到教学班学员的作业路子正,水平高,并看到周末集中授课的内容,当即决定就上陈天民的书法班。这个周末,他毅然决然带着自己作业去了西安。

陈天民看了吴纯宝的习作后,对他学习书法能坚持临帖,并有一定基本功力给予了肯定,但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书法上的具体问题,让他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跟随陈天民学习的决心。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他对过去在书法上一些模糊的认知更加清晰,对存在的一些盲点得到逐个解惑。按陈天民大课堂一年基础班、两年提高班、第四年创作班、第五年高研班的教学设置,学完全课程没有三年五载是不行的。但是吴纯宝刻苦磨练,加倍努力,细心体悟,在2013年上了半年基础班后,2014年即越级上了半年创作班,又即被陈天民破格选拔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名家高研班学习,并免去他所有的学费,这是多么大的恩宠和机遇呀!这一年,吴纯宝的行草书作品6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大展,并被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为全省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之一。

吴纯宝的书法取得的成绩在陕西青年书法家中是骄人的,但他并不满足现状,矢志不渝地在书艺道路上默默探索前行。他一边不停地勤学苦练,向名家请教,一边以书养书,以书法培训养书法学习,在网上开课讲座,在汉阴培训爱好书法的中青年朋友加入书法发烧友行列。

2015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出资,着力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书法事业的发展,张海先生在老家河南偃师的张海书法艺术馆举办第二届西部新秀书法高级研修班,吴纯宝被省书协推荐到研修班学习。在这里授课的都是全国一流的书法大家,在这里学习的也都是西部12个省的青年书法新秀,一流的教师、优秀的同学与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本就勤奋好学的他如饥似渴地消化着老师们的书法理念,接受着同学们的体会见解,自己更是及时思考总结着学书的得失与成败。学习结束,在结业汇报展上,他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和好评。正是他的勤奋好学和天资聪慧,他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了最大的进步和提高。

坚守自信

吴纯宝深知书法是讲究品德修为的。他说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一朵奇葩,对人的选择和要求太高,属于小众艺术。他认为学习书法天赋、勤奋、学识、毅力缺一不可,不是入了几次展、获了几次奖,加入了中国书协就能成其为书法家。更不是抓起毛笔通过三五年的写字,在小圈子、小地方徒有虚名就可以昏昏欲醉,就可以以书法家和青年书俊自居了。他总是称自己只是个刚入门的爱好者,书法家这一头衔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奢望和梦想。

书到读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法的学习既是快乐的,也是枯燥的,背后的艰辛与痛楚没有经历的人是无法体味的。吴纯宝在人大机关担负着机关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研习书法只能抽业余时间挤空隙。他临帖练习,也多半都是在夜深人静时,不是青灯黄卷,研读古人书论,就是奋笔疾书,临习经典名帖,这个时间是他和古人对话的黄金时段。有时他能为一个点画废纸三千,有时也为一个问题整夜失眠,面对学习书法中的困惑,他为在汉阴没办法找到一位能真正交流和请教的同仁而孤独难耐,只有不惜花钱千里寻师求教,以至于因对书法的学习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次行走在上下班的途中,他围绕书法思考着某个问题,结果遇上熟人而一时忘了对方姓名和称呼,只好尴尬的一笑而过。用他的话说,学习书法既是快乐的也是痛苦过程。无意间的一幅得意之作,或者在临帖过程中与古人的默契对话,最是愉悦和幸福,但在有时当用自己技术语言储备不够而去书写一个陌生的内容时,却是痛苦和备受煎熬的。

纵观吴纯宝书法学习的过程,不难发现他在书法研习路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勤”。勤能补拙,是他学书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无论多么忙碌,临摹碑帖作为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未有丝毫的懈怠;二是“专”。他始终沿着“二王体系”这条帖学主脉,从王羲之王献之到颜真卿再到苏轼米芾,均是抱着极其虔诚和认真的态度深入学习研究;三是“广“。他学习的面很广,在主攻方向不变的基础上,不排斥与二王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对碑学和民间书法同时抱以敏锐的艺术视觉进行包容和吸收。四是“精”。他临帖做到“察之者精”,正如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他在对古人墨迹的临摹上,追求用笔精到、结构到位、章法准确,这也是他常说的临池要有“看家”的功夫。五是“情”。他从小酷爱书法绘画,艺术是相通的,书画同源,这是青年艺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深厚资质。近几年来,他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一系列重大的展事,不间断地充电学习,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成为安康最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最好的证明,绝不是别人想吹牛吹出来的。

吴纯宝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孤独、狂躁有之,平淡、闲适有之,兴奋、快乐有之。而这一切远远超出了一般事物给他的精神体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吴纯宝硬是凭借其自己对书法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

客观地说,安康书法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石门颂的王戒、汉阴的“三沈”到书法大家陈少默和书法草根大师刘旸光、沈兰华,代代相习,传承不已。但当代书法交流还是相对落后和封闭,本地的艺术家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相比较周边地市仍有一定差距。学无止境,艺海无涯。吴纯宝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在交谈中他反复提到自己的书法还需要勤奋努力,补课的地方还多。当聊到他的下一步打算时,他谈到自己迫切的愿望就是出去踏踏实实上两年学,扎扎实实夯实书法的根基,补足传统文化的“短板”。只有这样,自己的书艺之路才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阔……

致敬安康文化名人

新闻推荐

且行且歌山水情 ——序黄平安散文集《汉水行吟》

——序黄平安散文集《汉水行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