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商洛脱贫进行时■华商报记者魏光敬文/图

华商报 2016-03-14 15:42 大字

原来居住在山顶和山坡上的村民,现在都搬到地势平坦地方

3月3日,镇安青明关镇丰收村拍下村史上首张『全家福吧』

还住在山顶的村民,只能背着生活物品上下山。他们非常期盼早点搬下山来,过上好年景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面对扶贫对象人数基数大、主观能动性参差不一等状况,如何“扶”考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智慧。

近日,华商报记者探访镇安县扶贫工作,有村民搬迁后联手搞农家乐,有驻村干部想一切办法帮扶,和扶贫对象一家有了感情……这或许可为***提供思路。

“在秦岭的南坡,有个地方叫商洛。那里的小路牵引着,无数山峰走过……”这是贾平凹为故乡商洛作的歌词,将商洛定格在了大山之中。的确,商洛是全国唯一全建制国家级贫困市,辖区六县一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员多,帮扶压力大,如何推进***,在2020年完成中央提出的全部脱贫任务?华商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镇安县。

搬迁下山全村拍“全家福”

村民联手致富:你家厨艺好,我家会算账,他家会种菜,几家联合起来花不了多少钱就搞起特色农家乐

汉字“贫”,由分家的“分”和宝贝“贝”组合而成,也意味着分开的“宝贝”就是贫穷。对于镇安来讲,分来分去还是山,握有的宝贝也是山,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瘠,如何在大山上作文章,因地制宜脱贫,或许才是离他们最近的路。

全村拍下首张“全家福”

3月3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距离镇安县城60公里的青明关镇丰收村来讲,是一个大喜的日子。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第一次要照合影。

从镇安县城,驱车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行驶大约一小时后,就来到了丰收村。村子两旁紧依大山,三排移民搬迁的新房分列两边,路中间三五成队的人们相互招呼着向村敬老院赶去,准备照全村第一张“全家福”。一时间,山间小路上,孩子嬉笑声、老人喊儿声、大姑娘小媳妇的笑语声连成一片。

村支书吴相琴,边赶路边喊着:“朱娃子,你慢得很嘛!赶快喊着你老先人(当地方言,指父母亲)去照相嘛!“对方应和着:”老先人从没有照过这大场面的合影,还在换衣服,马上就去。“

拍合影的地方,在新建起来的村敬老院。村民们早早就来了,老人坐中间,小孩子在最前面,中年人都站在最后面。近百名村民,合影过程有的挥手,有的喊“茄子”,一派幸福快乐的景象。老者坐着椅子,年龄偏大一点的中年夫妻,还都不好意思站在一起,被大家打趣推搡着挨到一起。倒是最后一排的年轻人,两口子手拉手或者搂着肩,有说有笑。毕竟是这个村子第一次“全家福”,相照过后,很多村民不愿散去,三三两两地聊天。吴相琴说,“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人还不齐,但这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村史上首张“全家福”。

邻居相距十几里 同村人难见面

今年84岁的徐得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当过丰收村的支书。提起这次合影,泪水在眼眶里不停转。老人说,“俺这里山连山,连种的地都在山脊上,祖辈都顺着山沟子住,多少年没有路,全靠大家用脚踩出来,种地呀、买个油盐呀,都要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公路边上。村民居住分散,邻居相离最近的也有十几里。一年到头村民都难得见个面,还照什么相”。徐得联这辈人,一提起过去的苦和不方便,很是感慨,“有的老人身体不好,一辈子连屋都难出。多亏了陕南移民搬迁,我们才从大山沟里搬出来,住在一起,才有了一个村的样子。现在全村还能照个合影,这辈子没想到。”

现任支书吴相琴,今年57岁,吴相琴是石前村人,那里的村民几辈子也都分散住在山沟里,自然条件实在太差,能供几家一块住的平地几乎没有。吴相琴自小就没有邻居、同学一起做伴,小时候上学,要走40多里山路,每次上学或放学,碰上刮风下雨,都会怕得哭。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实在太困难,高中还没有上完的她,只能辍学回家种地。说起辍学,57岁的她几乎流下眼泪,“唉,那时日子太苦,实在是没办法了”。

搬迁下山 用贴息贷款种药办厂

20岁嫁到丰收村后,吴相琴和丈夫种着贫瘠的几亩山地,一年到头还不够维系生计。“实在是没办法了”,吴相琴背竹篓、带干粮,每天走上百里山路,在山沟里转到山民家收土鸡蛋,每天能赚5元钱,她整整干了十几年。后来,吴相琴又和丈夫收中药材到西安去买。由于她对人热情,口碑好,懂生意,1997年,被乡亲们推举当村支书。一边是一穷二白的村子,一边是稍有起色的生意,吴相琴有点犹豫:起早贪黑打拼了二十年,眼看在西安也有了生计,可以出山生活了,却又要守到山沟里当村官。可大家信任,吴相琴也就干了。

陕西移民搬迁,吴相琴和5户村民带头从山顶搬到山下,响应政府号召,拿到政府补助后,越来越多的山民开始离开自己祖辈生活的贫瘠山地,搬下山来,住进了楼房。但是下山如何生活,还得重头开始。

2014年镇安县全面启动系列扶贫政策,对各村摸底后,发现有些村民创业主动性较强,其中金融扶贫正好符合丰收村。吴相琴在包村干部的参谋下,动员村民发展种中药,然后让在西安做药材生意的丈夫出售。由于大山里的中药无污染,质量好,迅速打开了市场。全村579户村民,到现在已有300户开始种植中草药。

为了扩大种植,镇安县委、县政府通过协调,专门给丰收村160户贫困户贴息贷款5万元,一家农业合作社贴息贷款20万元,现在还发展了一家小型服装厂贴息贷款50万。目前全村已累计使用政府贴息资金1000万元。“现在村民干劲大得很”。

农家乐有搞头 村民联办致富

记者正和吴相琴谈村里的情况时,她的电话响了,西安一家旅游公司想在三八妇女节来农家乐玩,“一共来六十多人”,她接完电话后说,村民搬迁住新房后,多出来的房子正好接待城里人进山住。现在村子里几个人联合干起了农家乐:你家厨艺好,我家会算账,他家会种菜,就这样几家联合起来,花不了多少钱就搞起特色农家乐。大山里的乡村风景美,城里人来的也越来越多,管吃管住每天60元,“一到夏天,来的人多得很”。

接完电话,吴相琴忙着分头给村民打电话,通知安排做好三八节的接待。因为经常接待外来游客,村民都知道把最好的房子打扫干净整洁,把最好的山里无污染的菜准备起来。

镇安县扶贫局局长陈因强说,农村要想富,领头人最重要,就得需要像吴相琴这样有头脑、肯吃苦、不厌烦、热心肠的人才行。现在各级政府也意识到领头人的重要性,正在加大力度,多方位培养这部分村干部,让他们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不可缺少重力军之一。

以前住在大山里 现在住新楼房

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小区,近几年来一直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小区由当初几十户,现在发展到2200户8000多人,是当地较大的移民搬迁小区。小区居民全部来自周边的村民。

40岁的周大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20岁,小女儿12岁,2014年从山顶搬了下来。

周大芹的娘家金坪村在大山脊上,祖辈都住的石板房子(房子顶部用石板),因为山里没有路,根本不可能盖砖房。种庄稼都是在陡峭的山坡上,最近的邻居都是十公里以外。一家生计全靠种山坡地,种子、肥料和油盐酱醋,都要步行几十公里到山外去背。

20岁时,周大芹嫁到婆家上坡头村,这个村虽说离公路近一点,但还是在大山里,“日子苦得很”。后来两个孩子出生,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外出打工赚的钱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

随着孩子长大,她不想再让女儿住在山里,“一年见不到几个人,无法过正常的生活”。2014年通过政策性扶持和贷款,他们一家买了现在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跟过去简直是两样的日子。老先人几辈子没享受过,我现在才40岁就享受了,以后孩子就再也不用过以前我们过的光景了。”

40岁的杜金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原来是庙沟镇东沟村人。2013年底从山上搬到花园小区,买了140平方米的楼房,儿子和女儿正上一年级。东沟村以前只有一条几十年来踩出的盘山路与外界相连。石板房依山而建,整个村子都散落在各条大山沟里,说是邻居其实隔几条山,步行十几公里才见面。杜金花说:“现在比过去好多了,连孩子都说,这才是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国家支持,山里人咋能有办法搬到山外,咋有能力住上楼?虽然俺掌柜的(丈夫)身体有病要钱、孩子上学要钱,但现在政策好,看病、上学都能先贷款,我又在小区对面打工,每月两千元,再过几年娃大学毕业,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只要踢开头三脚

往后人家自己就会干了”

十指都有不齐,扶贫对象的能力也有上、中、下之分。吴相琴说,大山里的村民底子薄、胆子小,在经验、技术和资金进行扶贫后,很大一部分劲头大增,通过包村干部帮带,会迅速找到致富路子和发展方向,这些人属于比较“灵”的一部分。还有些村民老实、胆小、没手艺,个别人固执又保守,“就要让先富起来的带着他们干,遇到风险替他顶着点”。这部分帮扶对象,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只要踢开头三脚,往后人家自己就会干了”。

“最头疼的是那些好吃懒做,爱钻酒场和牌场的,这才是脱贫最难的那部分人”,吴相琴说。提到这些坐、等、靠、懒、馋的扶贫对象,吴相琴也很坦诚: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些缺点,才没有富裕起来。“年龄大的就不说了,还有些年轻人,好吃懒做,酒场上是英雄,干活是狗熊,成了‘混混\’,这些人先要改坏毛病,然后才能再说脱贫致富的事”。

吴相琴说,他们村就有一个小伙子小朱,年纪轻轻的,爱钻酒场,每次还喝得大醉。作为扶贫对象,多次劝说无用,村里和包村干部商量一下,“先后五次红白喜事都没叫他,他这人爱热闹,感到没面子,在村里也抬不起头”。后来他父亲生病,没钱打针吃药,吴相琴自已掏钱给老人看病。小朱来道谢,吴相琴以大姐的身份,狠狠把他臭骂了一顿。“人都要脸哩,他这个娃也不坏,就是有些毛病,你对他好,帮帮他,他也就想办法了。”小朱慢慢改掉了身上的毛病,现在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开始学种中草药,日子开始慢慢有希望了。

外面打工多不易

实在不行就回来

采访途中,记者遇到一名男子背着纺织袋爬山。他叫朱昌富,今年37岁。因为家里特别穷,现在还在10多公里外的山上没有搬下来。走累了,他就蹲坐在山路边羡慕地看着新建的房子,和记者聊天。

朱昌富说,现在很多村里人通过政府扶持,都搬到新地方,住进了新楼房。自己这些年打工没赚到几个钱,也没有种中药材,至今也没有找到媳妇。目前还是靠种庄稼,维持自己和父母的生活。看着其它村民都过上了好光景,朱昌富很羡慕:他上面有五个哥,都是一穷二白,通过努力结婚盖房,他准备这几天打听怎么种药材,等把药材种到地里,再去打工,再通过扶贫政策把新房子住上,“赶紧得找个路子,不然这辈子要打光棍了。”

山里人有讲究,“没出正月都是年”,一些年轻人年后要外出打工,亲友们聚聚送送他们。3月3日,村民高宗琴在家摆了四桌酒宴,有老者也有年轻的。大家陆续提酒敬酒,多是祝福外出打工者平安。最后不忘记叮嘱一句,外面打工多不易,实在不行就回来,“毕竟现在不比从前了,日子好过多了”。

酒过三巡后,村民徐家楼也打算出去,他多年来带着家人一直外出打工,“当时大家都住在山上穷困潦倒,如今搬下山来电灯电话,住的条件改善了,可是缺钱。不管背井离乡出去下苦,还是在家里种药材、种山货,反正靠墙晒太阳是等不来小康,要发家致富还是得干”。

这次外出打工如果再不如意,徐家楼打算干脆带全家回乡,“本乡本土的,搞点啥也不比外头打工差。” 

新闻推荐

居住证属雁塔社区属莲湖 给孩子办医保犯了难

华商报讯(记者 谢涛)市民吴师傅住在雁塔区,所属社区却被划到了莲湖区。就这么一“划”,吴师傅给孩子办医保时却犯了难:莲湖区的社区说要在住址所在地雁塔区办,雁塔区这边说他所属社区在莲湖区...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