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求生——秦腔剧《大汉苏武》背后的故事
《大汉苏武》剧照。 宋秋芳 摄
《大汉苏武》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马驰骋
两辆卡车,一辆载着十个大音箱、舞台LED大屏幕、灯光、道具等。另一辆,拉着50多个行军床、被褥、简易灶台、大锅和煤。一辆大轿子车,满满载着一车人,从20岁到70岁,他们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演员或厨师。再加上两辆小车和正在村广场上忙着搭台子的人,这便是咸阳民众剧团。
2月15日晚,结束了在咸阳市大秦剧院初演的秦腔剧《大汉苏武》,剧团便立即驱车前往宝鸡蔡家坡进行演出。2月17日,他们又赶回咸阳市武功县大庄镇坚强村,在庙会上进行三天四晚的演出。
基层四十载 自力更生
咸阳民众剧团成立于1976年,1996年更名为咸阳市民众剧团,2015年为适应市场成立了咸阳民众剧团演艺有限公司。
剧团常年奔波在西北五省的各个乡镇,再艰苦的地方都去。他们随团拉着生活用品,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哪里有演出他们就去哪里,“不表演剧团就没有经济来源,演员们就没法维持生活。”团长杨秋侠说。
四十年来,杨秋侠带领剧团员工走遍了西北五省,先后培养出一千多名演职人员。有的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的到了西安易俗社、宁夏剧团、甘肃省秦剧团及各个市、县剧团。她对演职员工始终严格要求,她的口号就是“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剧团“没有胡行乱走的,没有玩猫逗狗的,没有抽烟喝酒的,没有耍牌胡赌的”,这是原《当代戏剧》副主编雒社阳跟团采访时做的总结。
民众剧团在2000年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奖,在2001年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曲艺术节中获得十八项各类奖项,另外在陕西省、市地区的各项比赛中获奖更是不胜枚举。
历时半年创作秦腔剧《大汉苏武》
2015年7月,从市委宣传部接过《大汉苏武》的创作任务,“组织信任我!”这让团长杨秋侠激动不已。她立即与副团长郭继民及其他三位业务骨干成立起创作班子,从剧本创作入手。
副团长郭继民告诉记者,他先后比较了好几部有关苏武的戏,其中包括京剧、豫剧、甚至还有舞台剧等,均感到不满意,“主题不突出,不能表达出苏武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随后,剧团寻得咸阳市老剧协主席邓春松与武功县文化馆何耀勋共同所著剧本原稿《苏武牧羊》,又由邓春松与咸阳市作家赵尧共同修改,历时一个月才完成剧本创作。
接着,设计音乐、排舞。杨秋侠年近七旬,而副团长郭继民已是77岁,两位主创到了排练后期,更是一天12个小时坚守在训练场上,一个动作、一个环节地指导年轻演员。12月底便进行了正式彩排,随即接受各方意见再次修改打磨。2016年2月15日,剧团在咸阳市大秦剧院正式初演。《大汉苏武》全剧共7场,全长2小时20分。分别是:第一场,龙帐对质;第二场,峡谷血战;第三场,茹毛吞雪;第四场,穹窿受降;第五场,北海牧羊;第六场,雪野打雁;第七场,苏武归国。
此次表演在咸阳市各界受到一致好评,杨秋侠说就算现在已经正式初演过了,她仍然还要把这部戏继续修改、反复打磨,打磨成一场经典戏。而郭继民则表示,以他60多年的艺龄来看,演员们还显稚嫩,功底尚浅,演出还有提升空间。
艰难求生 希望得到更多关注
杨秋侠告诉记者,从1976年成立剧团,她办过三届长期秦腔训练班,短期的更多。培养出秦腔演员共计一千多人,随着戏曲的小众化,剧团生计艰难,演员大量流失。现在剧团只有六十多人,中年骨干十来人,年轻学徒二十多人。作为民营企业,一个月没有15万元大家将无法生存。去年创作《大汉苏武》,全体人员投入极大精力与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出表演,年前贷款给大家发了工资回家过年。趁着正月里庙会多,大家辛苦点,多演出还贷款。
“过去的孩子都是掏钱上戏校,现在城里看戏的人少了,戏校都倒闭了。科班的孩子成了跟班的孩子,既要给他们教本事,还要给他们发工资。”说到这里,77岁的郭继民无奈摇头。
今年,杨秋侠计划继续编排咸阳本土题材的两部新戏《商鞅变法》、《春到五陵原》,然而剧团的生计问题使她感觉压力很大,她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保证现有人员不再流失。(B)(11)
新闻推荐
高鹏(助人为乐)高鹏,男,汉族,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咸阳市120急救中心急救队队长,陕西曙光救援咸阳支队队长。201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授予“陕西省优秀志愿者标兵”称号。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