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诞于抗战烽火 业于黎民苍生—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76年的光辉岁月 张永利

咸阳日报 2015-08-27 22:45 大字

艾黎(左一)及斯诺(资料照片)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院徽上有一个显著的标志——“1939”,它标志着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于抗日烽火燃遍华夏大地的1939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到来之际,回顾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和所走过76年的光辉历程,我们这些医院的后来人心情无比激动。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的名称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工合医院。”“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也是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泛称,它是抗战时期,为支援抗战而兴起的一种独特的经济力量,它所组织生产的军需、民用物资,有力地支援了长期抗战,特别是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因此,工合运动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和高度赞扬,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是在工合运动的过程中诞生的。1938年12月中国工合西北区工合办事处在宝鸡成立,并很快在凤县双石铺地区创办了众多的工业合作社,同时兴办工合医院、培黎工艺学校等公益事业。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作为中国工合协会的技术顾问,亲赴双石铺用6年时间发展工合事业,使双石铺小镇日益繁荣,成为陕甘川交通枢纽和西北重镇。当时医药卫生事业非常萧条,就连凤县附近的几个县都没有任何的医疗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当即决定,在双石铺成立工合医院。

1939年3月下旬,办事处聘请青年医生唐文贺为工合医院院长,开始医院筹备工作,医院5月1日正式开诊。起初仅有院长、医师、护士共5人,租用房舍12间,医药用品仅购得百余种,手术器械尤为缺乏。就是在如此简陋、艰难的情况下,工合医院自成立之日起,除保障正常门诊外,医生不分昼夜值班,保证病人可随时就医。医院还为合作社社员减免挂号费、手术费等,非社员根据情况进行优惠,对贫民、难民开展慈善诊疗。医院每周二下午实行免费义诊活动。开业第一年,门诊病人就达4092人次,出诊252人次,免费为社员和群众种牛痘、注射预防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防疫针3912人次,并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及时诊治。

当年的凤县双石铺工合医院就是现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唐文贺院长就是我们第一人民医院的首任院长。1931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唐文贺院长,在工合医院工作10年,医疗技术精湛,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做过宝鸡地区第一例剖腹产手术且母子平安。他先后成功抢救过爱国艺人常香玉等多名危重病人。唐院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工作勤奋,贡献突出,堪称医务工作者的楷模。

1953年初,工合医院更名为陕西省合作医院,同年成立院党支部。1955年3月,医院搬迁到西安市东新街安宁巷,更名为陕西省供销社职工医院。1957年2月,搬入社会路96号新建院址营业。医院的另一支前身为创办于1941年的长安妇产医院。1954年划归陕西省商业厅管理,更名为陕西省国营商业职工医院。1958年8月12日,两家医院合并为陕西省商业职工医院。1970年1月,因医疗形势的需要迁至礼泉县城,更名为咸阳地区人民医院,为当地群众服务。1987年10月5日,医院迁入咸阳市区毕原路副10号,正式更名为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由工合医院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4次异地大搬迁,经过11次名称变更,经过26届院长、书记的励精图治,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历抗战烽火的洗礼,到服务咸阳人民,造福乡梓,经过了几代医务工作者的拼搏奋斗,经过了一次次的创业和再创业,走过了76年的峥嵘岁月。

回顾76年的光辉历程,经过了数代医务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私奉献,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终于发展到了如今的鼎盛时期,年工作数量、质量指标,经济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拥有在岗职工1395人,专业技术人员1149人,高级专技人员125人,有临床医技科室及研究室60多个,开设病床945张,拥有大型医疗设备127台(件)。先后在国际、国内及省部级医学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59篇,获得咸阳市科技进步奖76项,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奖励等100余项(次)。

(作者系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B)(13)

新闻推荐

“誉兮杯”跆拳道联盟赛彬县落幕

本报讯(记者贾一丁)8月24日,陕西“誉兮杯”跆拳道联盟赛在彬县市民活动中心开赛,共有来自省内各地的8支代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选手们分别在各个级别的竞赛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首先进行的是...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