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尺弄档里有她24年的默默奉献

咸阳日报 2015-07-01 22:49 大字

每天,王晓荣就在这银丝飞绕的三尺弄档里“编织”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报记者 马沅聪 摄

本报记者 马沅聪

17岁,当同龄孩子还在享受校园生活时,她已经走入工厂成为细纱车间的一名值车工;24年,从一个业务生手到如今的技术能手,她在银丝飞绕的三尺弄档里“编织”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勤学苦练她是行业内的“技术能手”

1991年,刚满17岁的王晓荣带着对工作的无限憧憬在细纱车间扎下了根,这一干就是24年。

细纱车间的值车工是一个劳动强度很高的工种,用王晓荣的话说,“以前1个班8个小时,巡回路线相当于步行从咸阳到西安一个来回,如今一个班12个小时,相当于打一个半来回。”但是这样的困难并没有吓倒刚参加工作的王晓荣。

为了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别人在空余时间休息时,她一头扎进车间练技术;练接头,手指不知被细细的纱线割破了多少道口子,拔纱管,手掌不知被蹭破了多少层皮,有时吃饭拿筷子都成了一件难事。可她没有放弃,忍着疼痛,在练兵车上“摸、爬、滚、打”反复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进厂时间不长王晓荣就掌握了各项操作要领。而且操作成绩在车间青工中独占鳌头,小到企业的“梦桃杯”操作技术比武新秀、“技术标兵”,大到“陕西省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她先后荣获了几十项荣誉称号。

如今王晓荣的操作技术好在行业内是出了名的。

言传身教她是大家的“金牌教练”

2006年9月,王晓荣被任命为细纱车间甲班教练员。“既然当了教练员,我就有责任把每个青工技术练就过硬。”王晓荣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在帮教新工的过程中,王晓荣除了观察新工的手型,还善于与新工进行沟通。“一锅粥”式的集体教学成果不是很理想,于是王晓荣想到了因人施教,她根据每个青工的资质高低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的就直接上车教,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就理论结合实际反复教动作,手把手地帮教,让她们一步一步掌握要领。

在她任教练员的几年中,轮班操作技术成绩始终排在四班之首,经她带出的徒弟像张红茹、刘佳、丁月红都已是企业公认的技术尖子,大家称赞她是“金牌”教练。

敢于创新她被评为陕西省“首席技师”

“虽然,值车工是个体力活,千篇一律地做着重复的动作,但任何工作都可以创新,都可以想办法干得更好。”王晓荣不是个只会出蛮力的人,她爱动脑筋。

2008年她在总结自己包卷粗纱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包粗纱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出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包卷粗纱方法——单手分丝包卷粗纱法。“这种方法把原来包卷粗纱时的双手分丝改为单手分丝。”王晓荣向记者介绍,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包卷一个粗纱可以节约一秒左右的时间,而且包卷质量好,包卷5个粗纱至少节约4-5秒的时间,经过反复验证现在已经被推广应用。

由于她的刻苦钻研,2011年王晓荣被评为陕西省首席技师。

从2012年开始,王晓荣担起了梦桃小组组长的重任。她提出了“一围绕三坚持”的工作目标,即围绕新一代组员的思想特点、性格情趣与实际需要想问题、做工作;坚持以梦桃精神教育人、坚持以小组优良传统凝聚人、坚持以小组多年的好作风、好方法管理人,使梦桃小组始终保持全国先进班组荣誉。

“我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既然选择纺织,自己的一辈子就与纺织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王晓荣说,她一直会带着对纺织行业的热情,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地去完成她每一天、每一个班的工作。(B)(10)

新闻推荐

金旭学校五班李元庆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每

金旭学校五(1)班李元庆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每当我看见书桌上的奖杯,心里就会隐隐升起自豪的小旗。记得在去年,我报了弹琴班,老师认为我弹得还不错,就推荐我去参加陕西省第八届音乐大赛。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