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埔军校中走出的抗战老兵

咸阳日报 2015-07-06 22:49 大字

每次从黄埔军校寄来的报章杂志,韩怀(左一)老人都要仔细阅读。

“如果‘国\’都没有了,哪来的‘家\’,那时国家有难,咱就应该为国家效力。”面对国家危难,当时18岁的韩怀毅然投笔从戎,成为黄埔军校的一名学生,后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战场。

本报记者 马沅聪

7月2日,记者来到礼泉县药王洞社区南晏村韩怀老人的家里,97岁的他正拿着放大镜费劲地看着一本名为《陕西黄埔》的杂志。“这是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给父亲寄的,从八几年开始,每年父亲都会收到和黄埔军校有关的书籍、信件、杂志等,每次父亲都要仔仔细细看一遍。”韩怀老人的儿子韩为林说,父亲曾经是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正当国家危难之时,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为国效力他考进黄埔军校成了一名军官

“当时家里条件还不错,哥哥在天水做生意,所以我也到天水,在那里的一所师范学校读书学习。”韩怀老人说,如果国家那时太平安宁,他最终应该会成为一名老师,可就当他读了两年师范,战事吃紧,日本人已经直逼黄河,马上就要打到陕西。“那时国都没有了,还哪来的家,家都没有了拿什么去读书学习。”所以,正赶上黄埔军校在天水招收学员,18岁的韩怀就毅然放下笔杆子,背上枪杆子,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了那批招收的130多名学员中的一员。

进入黄埔军校后,韩怀这批学员没停就在天水搭建的临时营房开始最基础的训练。“军队纪律、站姿、坐姿、正步走……一系列基础训练让我们首先明白当兵就要有当兵的规矩。”韩怀老人说,很快训练营地迁到了宝鸡凤县,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军训,他们被派到合阳一带的军队见习。“在军队主要就是站岗,每两个小时一换,站岗时,必须目视前方,不能眨眼,发现敌情要马上汇报。”经过一个多月训练,韩怀又回到了黄埔军校王曲七分校,开始进行正式的军官训练。老人回忆说,“通过书籍学习野外勤务,步、骑、炮、工等基本知识,步兵操点,战事队形……每一项都有教官手把手教。”而这一学就是近两年时间。

距离最近时他能听见敌人在对岸的对话

黄埔军校毕业后,韩怀被分到了16军109师,在韩城黄河出口的地方峪门岛,在那里驻守黄河,对面就是山西,往南便是潼关。“当时就害怕日本人过黄河,我所在的326团就是把守黄河出口距离最近的一段地方。”韩怀老人说,那时候敌人近到什么程度,对岸只要有灯光他们就能看见,对岸的敌人说话都听得一清二楚,“一听到敌人说话声,就用机关枪扫射。机枪一扫就是一梭子,有时一天打几回,有时几天打一回。”那时,韩怀老人已经是一名排级干部,他和一个排的30多名战士都是在防空洞监视对岸的敌人,3天一换班,严防敌人用橡皮筏子渡河。

队伍打散护送营连长亲属,被迫离开战场

随后,队伍进行了调整,把109师调整到豫西驻守通往潼关的公路。那时战争打得紧,因为深得上级信任,韩怀老人奉命护送营长、连长的家眷安全撤离,“带着上级的家眷我们日夜兼程,有的安排在了西安,有的安排在了咸阳,营长的媳妇当时就住在我家里。”回来时,正赶上夏收,可是哪里顾得上,韩怀老人说,宁愿迟收庄稼,也要完成任务。安顿好这些家眷后,韩怀没多停留又赶回部队,可是当时部队已经被打散,他回去时团长的腿被炸伤,营长的胳膊受了伤。“还是回去吧,把我们的亲人一定安顿照顾好。”营长嘱咐韩怀,韩怀带着嘱托再次离开,从此也就再没回战场。

收到从黄埔军校寄来的东西有一种忆苦思甜的感觉

如今,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久远,彻底回到家乡的韩怀老人再也没能拿起心爱的笔杆子,回家务农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父亲还是放不下书本,爱读书,更忘不了学校。”韩怀老人的儿子韩为林说,从八几年开始,他们经常会接到来自黄埔军校寄来的书籍、报章、杂志等,每次有东西来,父亲都会仔仔细细地翻看。“随着年龄增大,父亲耳朵不太好,眼睛也大不如前,但是,只要有学校寄来的东西,他拿放大镜也要看。”韩怀老人说,这些年黄埔军校寄的东西都有满满一大箱了,每次有东西来,就会勾起他的无限回忆,“没有那时的苦日子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忆苦思甜\’这4个字我的感触最真切!”(B)(12)

新闻推荐

西罗姆医疗携手新加坡品格幼儿园入驻咸阳市

本报讯(记者马驰骋)7月4日晚,西罗姆医疗、新加坡品格双语幼儿园与金域咸阳签约仪式在玉泉路金域咸阳售楼部举办。来自品格双语幼儿园的老师用舞蹈拉开了活动帷幕,现场群众与三方负责人一同见证了签约...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