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流动摊贩城市文明的痛市民献策:引导他们规范经营

咸阳日报 2015-04-16 22:53 大字

乐育南路过街天桥上占道的摊贩。

本报记者 吕聪 文/图

整洁、有序、规范的市容市貌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眼下,我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流动摊贩这样的群体不得不面对。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如何消除流动摊贩的不文明现象?对此,记者进行大量走访,倾听各界群众见解……

流动摊贩的存在弊大于利

4月14日下午,人民路电影院十字周边流动摊贩聚集。贴膜、收售二手手机、小饰品、瓜果、煎饼果子、铁板鱿鱼等,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白天,摊贩较为分散。夜色将近,大批摊贩纷至沓来,或找路灯,或借着街面橱窗亮光,纷纷占据有利地形。吆喝声、音乐声和讨价还价声交混在一起。

“人行道都被摊贩占了,群众出行就不方便”。65岁的刘术荣回忆,过去的咸阳城也没见这么多的流动摊贩,这几年,摊贩是越来越多。他说,流动摊贩走街串巷、随意设点,产生垃圾很多,影响市容市貌。并有占道现象,影响群众和车辆出行安全。

某政府单位工作的刘某昌说,严格意义上来讲,流动摊贩都没有依法纳税,这对国家利益也是一种损害。还有市民提出,因为流动摊贩的流动性大,门槛低、投入小、成本低,所售商品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如此以来,就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流动摊贩的人员组成五花八门

贴膜的小张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前,他就到街头摆摊贴膜,生意一直还不错。毕业后,几次找工作都碰了钉子,要么是达不到入职条件,要么是薪水太低。索性他就继续干贴膜:“总能养活起自己,不用再向父母伸手”。

流动摊贩的群体中不乏老年人。李姓老人说,平常,儿女都忙于工作,很少回家,老伴去世早,她在家里很闷。就利用闲暇时间,缝些手工鞋垫,摆摊卖,“能挣个伙食费。”走访中,记者发现,类似李姓老人的老年流动摊主并不在少数,他们之所以摆摊的原因多是“打发时间”。

张桂玲是宝鸡人,丈夫在咸阳某建筑工地做工。在老家闲来无事就随丈夫到了咸阳。平时,丈夫在工地干活,只有晚上才回到租住房。“我想给他分担些负担,不想看他太辛苦”张桂玲说,她看到街上摆摊的人很多,就试着从西安康复路进了一些小饰品也摆起地摊,生意一直都不错。

经过走访,记者归纳,流动摊点的人员组成有在校或毕业的大学生、城中村外来群体、家庭收入较低想贴补家用者等等。当然,部分群体是“全职”流动摊贩,工作自由、收入不错是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规范流动摊贩重在引导

对于流动摊贩,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如何让流动摊贩引发的“不和谐”音符变成“和谐”音符,市民提出不同建议。

“这样的群体不可能完全抹杀,既然不能禁止,就要重视。”市民黄帅文认为,流动摊贩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应理性看待和接受这个事实。他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社会都要尽一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增收机遇,以及对流动摊贩不恰当经营行为耐心劝导和教育。

采访中,市民普遍表示,如果能为流动摊贩提供租赁费低、入场门槛低的便民市场,就能引导他们进市场规范经营。如此,既规避种种弊端,又能保障群众的生活、消费所需,更能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B)(10)

新闻推荐

两寺渡农民写字画画氛围浓

本报讯(杨波海)千年古村翰墨久,一代新人丹青香。近日,市高新区渭滨办两寺渡村《农民书画作品集》付印面世,这是该村多年来农民书画活动成果的集中展示,标志着两寺渡农民书画已蔚然成风。两寺渡村自古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