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符号”大型系列文化公益活动之城乡非遗采风之四 西安城墙:一本无字的辉煌史书

陕西日报 2015-04-02 19:03 大字

编者按:如果说,收藏是关于时代的记忆,那么,西安城墙无疑就承载起了古长安城千年文明与风雨记忆。如果说,城市象征的表现和城市信息的传递能够体现城市文明内涵,西安城墙无疑又成为华夏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标点符号。在古城人的心里,西安城墙就是陕西的内核和永不泯灭的记忆,是长安人所能够珍藏的、由内而外的魂魄所系,也是散发着浓郁关中豪情的“陕西符号”。 

在长达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作为城市的护卫者,城墙功不可没。就是在枪、炮这些现代火器出现的早期,城墙在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依然不可小觑。1926年春,10万“镇嵩军”围困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保卫西安重任的杨虎城将军当时曾慨然发声:“如果城外据点失守则坚守四关,四关失守则固守大城,大城失守则退守皇城、钟楼,皇城、钟楼若最后失守,幸存者可在钟楼找我杨某尸体。”这一席话,尽显杨虎城将军的浩然正气、英雄本色,但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西安城墙在这起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在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时代,已经几乎全无军事防御意义的西安城墙,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她就像一本无字的辉煌史书,无声而又生动显示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

西安城门名字所承载的历史符号

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公元1374-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的。有幸的是,西安城墙在历经劫难以后完整保留至今,给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特别能够吸引后人细细阅读、慢慢体味的载体,让我们获益无穷。

比如,明西安城墙初建时,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依次名曰长乐、永宁、安定、安远,其中包含了当时人们对平安、快乐生活的企盼。上个世纪民国时期开辟的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皆以杰出的革命先行者的名字命名,自有其不寻常的意义。新中国诞生以后开辟的诸多城门,其中有和平门、解放门,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朱雀、含光等唐代城门名称的重新使用,则是体现着一种文化传承。特别要说一下的是文昌门,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建筑。魁星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被人们尊称“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所以,古代孔庙、学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楼。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今辟为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1986年开通城门,自然也就被命名为文昌门了。

   西安城墙的存废之争

大跃进时期,拆除西安城墙的呼声甚嚣尘上,并且,由于长期缺乏维护,这座雄伟的古代建筑也已经是破败不堪,惨不忍睹。1958年9月24日,西安市委向省委报送请示报告:经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党组研究,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只保存几个城门楼。1958年10月25日,省委复函:“原则同意”。1958年12月25日,西安市建设局报送了拆除城墙工作计划意见书。

眼看西安城墙就要毁于一旦,一些老文物工作者心急如焚,以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武伯纶为首,当面向当时的西安市领导陈情,要求停止拆除、保留城墙。不料却遭到训斥:“封建城堡留下来有啥用?”于是,他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越过陕西省政府,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打电报。很快,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办公室发来电报,坚决制止拆除城墙。

后来才知道,1959年年中的一天夜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打电话给文化部,说北京城墙保不住了,要赶快把西安城墙保下来。文化部连夜赶出了一份关于西安城墙的资料递到国务院。同年9月29日,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通知附上了文化部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报告。这份标明日期为1959年7月1日的建议报告说:“西安城墙在现在都市规划中,可以不妨碍工业建设的发展。因此我部认为应该保存,并加以保护。”

国务院通知中说:“国务院同意文化部的意见,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办理。”当年12月28日,西安市市长刘庚签署了一份文件,“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的行为”。这份文件,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城墙,西安城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忆往事,我们在感到庆幸的同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那些为保存西安城墙殚精竭虑的仁人志士的崇高敬意。当面对西安城墙存废之争这块考量现代文明水平试金石的时候,他们显示出了自己的闪光成色。

   默默沉淀的城市记忆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有过如下的精辟论述:“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这一段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以及以人为主体的城市,乃至民族、国家,都是有记忆的,而这种记忆,是它们大步前行的可靠支撑。

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创造和发展西安历史艰苦而卓绝的过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城市记忆。

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和人的生命历程无法切割的建筑物,这些物质的历史遗存纵向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而纵横交错编织出来的,就是西安这座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特征。

在城墙角,耄耋长者会回忆起当年在日寇飞机的呼啸声中,城墙所给予他的可靠庇护;大跃进时期城墙满目疮痍的惨景;上个世纪80年代市民义务劳动整修城墙的场面;城墙马拉松比赛中的你追我赶;环城公园里的鸟语花香……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乐,所有这一切,都会深深镌刻在西安人的心版上,并通过口口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墙紧紧地粘合在一起,感动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本刊特约撰稿人、知名文化学者/商子雍)

新闻推荐

韩城百亿元打造文化旅游“金项链”

本报讯(焦养忠记者李卫)记者获悉,今年韩城市将文化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突出“黄河文明”和“史记文化”主题,构建大文化、大娱乐、大生态,实现韩城文化旅游产业优雅转身。今...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